正文 序:我們還要忌諱什麼(1 / 1)

歲月的腳步,已踏入現代文明之境,但在工作、生活諸多方麵,我們卻經常聽到“忌諱”和“禁忌”的忠告,於是不得不在舉止言談中格外小心謹慎。這些忌諱或是曆史的傳承,成為約定俗成的規則;或是民間的沿襲,但在今天卻有了新的演變;或隻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的獨守,卻於時移世易中,擴展成一種廣義的需求。於是“忌諱”和“禁忌”,“如同其他文化一樣,同樣是人類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陶立璠《中國民間禁忌與傳說》序)。

書信忌“霸王格”;對聯忌貼反;考試忌舞弊;古玩鑒定忌作假;鬧洞房禁失分寸;忌直呼人名;操蟲手的遊戲規則;七十三、八十四的年壽之忌……種種禁忌,涉及到民俗學、民族學、人類文化學、文藝學、政治學、社會學、哲學、宗教學諸多領域。其來龍去脈、演繹變異,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訊息符碼,了解和破譯它的底蘊,從單一的“民間禁忌”,上升到文化層麵的認知,並成為個體生命道德的恪守,益處多多。

“現代人們常將‘忌諱’一詞作為Taboo的對應詞,Taboo(音譯為塔怖)一詞,

文化人類學家是從南太平洋波裏尼西亞湯加島的土語引入的。這字的涵義,除了‘忌諱’之外,還包含‘禁止’、‘戒律’這類相關意義。雖然原義主要是指宗教迷信和社會習俗方麵的禁忌和清規戒律,但也含有不成文法的強製性的行為規範的涵義,也就是說包含著外力要禁止你幹犯的涵義”(何滿子《小引——“忌諱”界說》)。

許慎說:“禁,吉凶之忌也”(《說文解字》)。

孔穎達說:“忌,禁也”(《周易·夬·疏》)。

“‘禁’與‘忌’,組成‘禁忌’一詞之後,就代表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禁約力量。其中,既有集體(社會或宗教)對個體的‘禁止’的含義;又有體現個體心理意願的自我‘抑製’的含義”(任騁《中國民間禁忌·禁忌的含義》)。

此書我選擇了數十種與當下社會生活有關聯的“忌諱”,分為:文化、娛樂之忌;生產、行業之忌;歲時、佳節之忌;人生、禮儀之忌。以輕鬆的筆觸述其表征、內蘊、來由、衍化,力圖做到科學、客觀,有文史之趣,並具備一種實用性。

二十多年前,我有幸忝列北京大學中文係作家班聆教,就有“人類社會學”的課程,也曾說到“民間禁忌”的奧義。又受老師引導,翻閱了不少這方麵的書籍:《圖騰與禁忌》、《婚床》、《金枝》、《裸猿》、《人類動物園》、《中國巫術》、《原始文化研究》……獲益匪淺。到了今天,我之所以撰寫此書,應是當年感同心受的遺風流韻。

我與許多友人常自問:我們還要忌諱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