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省計量技術水平提供計量檢測保證
十年來在貫徹實施《計量法》的過程中,全省計量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全省計量測試中心的省計量測試研究所,於1987年建成了從28平方米的恒溫樓,為保證全省的量值傳遞和精密測試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該所的計量標準也由1985年8類種增加到1984年的10類161種,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由1985年的384萬元增加到1994年的575萬元,基本滿足了全省科學研究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全所職工129人,技術人員占7.4%,其中獲得高級職稱者15人,中級職稱52人,形成了一支門類較為齊全的計量技術隊伍。十年來,該所完成研究課題41項,其中11項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列為國家級新產品推廣項目。
十年來各市縣計量技術力量也得到相應的加強,各市計量標準由1985年的488種增加到1993年的1105種,全省計量檢定人員由1995年的957人增加到1993年的2123人。市級計量技術機構的科研工作也蓬勃開展起來,秦皇島市計量所研究的電能計量儀器,廊坊市計量所研究的超聲功率計不僅填補了省內空白,也為落實有關計量器具的強製檢定規定提供了手段。
為了充分利用社會力量,發揮行業部門的計量技術力量,省局在全省授權建立了通信、電子、流量、纖維紡織、瓦斯及通訊儀表等17個專業計量站,建立了80項專傘計量標準,這些計量標準的建立,擴充了全省的計量標準覆蓋麵,增強了量值溯源能力。
《計量法》實施以來,還依法對向社會出具公正數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進行了計量認證,目前全省質檢、建築、環境、衛生、糧食和地質礦產等行業的690多個實驗室通過了計量認證。這些實驗室經過計量認證,加強了自身建設,進行了規範化管理,從而保證了其向社會出具數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公正性。
按照《計量法》的要求,省局對全省計量器具的生產和修理實行了製造(修理)計量器具許可證製度,全省580多個企業860多種計量產品取得了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通過樣機試驗、生產條件考核和監督檢查,使全省計量器具產品的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企業計量工作得到了加強為提高經濟效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計量法》立法的最終目的是有利於生產、貿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做好企業計量工作是《計量法》賦予計量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河北省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21000多家,其中國營大中型企業600餘家,全省個體工商戶127萬戶。《計量法》實施後,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河北省開展了企業計量工作定升級工作,5年時間內全省共有5368個企業完成了計量定升級工作,其中一級計量合格企業33個,二級計量合格企業919個,三級計量合格企業4416個。企業計量定升級工作使企業完善了計量檢測手段、健全了計量管理體係、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為了適應企業轉換經營機製的要求,在停止企業計量定升級工作之後,全省對企業計量工作的做法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對國營大中型企業,充分發揮其技術力量雄厚具有一定自主管理能力的優勢,在依法做好計量建標、授權的基礎上,讓企業依法自主管理計量工作。對中小企業按照《計量法》的要求,製定了中小企業計量工作評估辦法,使企業明確自已的法律義務。由於中小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較低,采取積極幫促的辦法,動員計量技術機構為其做好技術服務,使其計量工作逐步得到加強,成為其生產、經營和管理的一項技術基礎。對個體工商戶,采取了加強計量法製教育、計量執法監督的措施,促使其合法經營。
在實施《計量法》的十年來,河北省一些企業通過深入貫徹《計量法》的各項要求,發揮了計量工作的基礎作用,使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華北製藥廠是中國最大的特大型抗生素生產企業,主要生產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等原料藥和製劑。其生產工藝技術保持著國際先進水平,產品質量和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居國內領先地位,在抓好能源計量工作的過程中,萬元產值耗能1989年較1983年降低了39%,1989年與1983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了81%,而能源消耗僅增長了11.58%。該廠推行試驗新型生物傳感器,探索工業控製微機用於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年增利潤3026萬元。該廠引進PH值檢測傳感器、溶氧傳感器、紅外分析儀等計量儀器儀表,實現了在線測量,通過對青黴素球狀菌發酵過程中碳源代謝,氮源代謝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找到了避免葡萄糖效應、氨阻遏效應產生的途徑,通過改傳統的手工加糖為計算機控製脈動加糖,將尾氣參數控製在最佳範圍,發酵單位大幅度提高,產量顯著增加,年創利潤5的萬元。
唐山華美陶瓷有限公司是在原唐山陶瓷公司第九瓷廠基礎上組建的合資企業,主要生產西餐具、白寶瓷、金風瓷三大係列產品,其30多個品種的主要產品銷往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希臘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廠計對陶瓷產品品種多、變產頻繁的特點,由廠的技術部、質量檢查部、生產計劃部、計量部與生產車間通力協作配合,對新產品,新工藝質量方麵的計量檢控參數,由常規的2小時一次提高到)小時一次,並發揮計量管理網的群體作用。在工藝、質量控製方麵,先後建立了以計量為先導,以計量保證質量的管理體係,從原材料進廠、生產工藝控製到產品出口包裝,建立了站個監控點,對工藝參數、質量參數編製了工藝標準,明確了計量方法,解決了產品質量的“老大難”問題,向科學管理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近6年中,產品實物質量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十年來,河北省的計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計量法》顯示出了其保障國家計量單位製的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的作用,顯示了其促進生產、貿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在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人民的利益方麵做出了巨大貢獻。
緊扣改革主旋律促進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山西省技術監督局
1985年隨著《計量法》的頒布,山西省的計量工作同全國一樣,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十年中,全省計量工作緊扣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在建設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進程中,留下了閃光的足跡。
貫徹計量立法宗旨成績顯著
山西省計量部門近十年來,圍繞貫徹計量立法宗旨,抓了三個重點環節:一是大力推行法定計量單位,加強對各行業各部門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工作的監督。多次組織開展實施法定計量單位情況的檢查,從政府部門的公文、新聞單位的稿件、科研設計部門的資料、文化教育部門的書籍、課本,到商業、統計等部門的運用情況,檢查範圍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據1990年對全省130個單位共50個項目的抽查統計,全省計量標準器的法定計量單位改製率為100%,工作計量器具的改製率為97.3%,各種文件、報表、新聞稿件、書籍、技術資料等使用法定計量單位合格率為95%;抽查的個單位,平均合格率達到95%。總評分達到95.4%,各項考核指標均達到國家技術監督局的驗收標準。二是在嚴格考核的前提下,促進計量標準器的建立和發展,加強量值溯源係統建設。在資金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全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的工作得到較大發展。1994年底,共有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10類657種。三是切實搞好強製檢定的管理,堅持突出重點,保證檢定質量。定期對計量標準器和工作計量器具實施強製檢定,從1985年到1994年,全省強檢的計量標準器和工作計量器具每年都在55萬至80萬台(件)之間。據1994年統計,全省共檢出計量儀器750136台(件、全年共檢出強檢工作計量器具39項72種765021台(件)。檢定率達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