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動物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
一、傳染病的發生與發展
(一)傳染病的發生傳染與傳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並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長繁殖,從而引起機體一係列的病理反應的過程叫傳染,或稱感染。凡是由病原體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床表現,並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稱為傳染病。在傳染過程中,動物機體和病原體在一定環境及條件下相互作用和不斷鬥爭。相互作用的結果:若機體在臨床上出現一定的症狀,這一過程稱為顯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體定居在機體內,並能在一定程度上生長繁殖,但不表現臨床症狀,這時病原體與機體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這一過程稱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的結果可以造成健康帶菌。傳染病具有一些共同特性,可用於區別其他非傳染病,這就是:
1.每一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性病原體。
2.傳染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當條件適宜時,在一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易感動物群中可能被患病畜體內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傳染,致使傳染病蔓延擴散,形成流行。
3.機體抗傳染免疫,簡稱免疫反應。在傳染過程中,機體免疫係統受到病原體的刺激後,產生特異性抗體和變態反應,可以通過血清學方法檢查出來。
4.耐過的動物能獲得特異性免疫,大多數情況下使機體在一定時期內或終生不再感染該種傳染病。
5.具有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多數傳染病都具有該種病的特征性綜合症狀和一定的潛伏期及病程經過。
(二)傳染病的發展過程
多數情況下傳染病具有嚴格的規律性,大致可分4個階段。
1.潛伏期。從病原體侵入機體到最早表現臨床症狀,這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一般來說,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差異範圍較小;慢性傳染病以及症狀不很顯著的傳染病其潛伏期差異較大,常不規則。同一種傳染病潛伏期短促時,疾病經常較嚴重。處於潛伏期的動物可能成為傳染源。
2.前驅期。開始有臨床表現,如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精神異常等,但缺乏特征性症狀。時間通常為數小時或1~2天。
3.發病期。傳染病在這個時期,病的特征性症狀相繼出現,是疾病發展的高峰階段。
4.轉歸期。如果機體抵抗力增強,則逐步恢複健康,表現為臨床症狀逐步消退,病理變化逐步減弱,正常的生理機能逐步恢複。機體在一定時期保留免疫學特性,在病後一定時間內還有帶毒、排毒現象,但最終病原體可被消滅清除。如果病原體致病性能增強,或機體抵抗力減退,則以動物死亡為轉歸。
二、傳染病的流行過程與流行特征
病原體被排出體外,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另一易感動物體內並不斷擴散,形成傳染病的流行。
(一)傳染病流行三要素
傳染病能夠蔓延流行,必須具備3個要素,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這3個條件或稱3個基本環節相互影響,打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中止傳染病的流行。
1.傳染源。某種傳染病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並能將病原體排出體外的動物機體。它包括傳染病病畜和帶毒(苗)動物。前者在發病期排毒數量大、次數多、毒力強、傳染性大,是主要的傳染源。病畜能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期稱為傳染期,它是製定隔離期的依據;後者又叫病原攜帶者,是指外表無症狀但攜帶並排出病原體的動物。病原攜帶者分為3種,即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指感染後至症狀出現前排出病原體的動物,多數傳染病病畜在潛伏期不具備排出病原體的條件,但攜帶狂犬病、口蹄疫和豬瘟等病原體的動物卻能排出病原體,可以成為傳染源);恢複期病原攜帶者(指臨床症狀消失後仍能排出病原體的動物。如攜帶豬氣喘病、布魯氏杆菌等病原體的動物在臨床痊愈的恢複期仍能排出病原體);健康病原攜帶者(指過去沒有患過某種傳染病但能排出該種病原體的動物,屬隱性感染,隻能靠化驗方法檢出,並且要反複多次檢驗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巴氏杆菌病、沙門氏杆菌病、馬腺疫等病屬這一類型)。
2.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後侵入另一易感動物所經過的途徑稱傳播途徑。可分為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類。水平傳播是指傳染病在群體之間或個體之間以水平形式橫向平行傳播,它又分直接接觸傳播(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染源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如交配、舐咬等,其中狂犬病具有代表性)和間接接觸傳播(必須在外界環境因素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間接接觸傳播途徑:空氣傳播———主要指飛沫、塵埃攜帶有細菌或病毒散布於空氣之中,被健畜吸入後發生傳染;汙染的飼料和飲水傳播—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後,汙染了飼料、牧草、飲用水,被健畜采食後導致消化道感染;汙染的土壤傳播—有些病原體能在土壤中生存較長時間,被易感動物接觸後感染發病,如炭疽、破傷風、惡性水腫、豬丹毒等;媒介動物傳播———媒介昆蟲、野生動物能機械性或生物學性的傳播疾病:人類傳播—直接與動物接觸的有關人員,由於消毒不嚴格而機械地傳播病原體,一些人畜共患病,人可作為傳染源;經用具傳播—傳染源排出的病原體,可通過汙染飼養用具、廄舍、刷拭用具、診療器械等而傳播。垂直傳播是指從母體到其後代之間的傳播,包括經胎盤、卵、產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