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被西洋海盜與東方倭寇拽進曆史
今天是這一係列的第一講,是關於台灣近代的發展。由於所有的發展都有前因後果,其根源可以埋藏得很深,所以這一講我們先談談台灣的起源。
“美麗島”台灣的傳說
話說當年(1957)我第一次離開台灣,赴美求學。船從基隆出海,已經是下午了,繞航過台灣的東北角,然後往東南方向行駛。那整個下午,我一直在瞭望台灣島,船漸行漸遠,到了一定距離之後,台灣島看上去已經不像一個島,而像一個翡翠的盆景:蒼翠的山林,起伏的輪廓。漸漸地,台灣島從翠綠變成蒼色,再從蒼色變成墨色,後邊襯著的是落日餘暉,一圈光環照在山上。當時,我就感覺,哦,這就是葡萄牙人叫她“福爾摩莎”的原因。入在島內,無法想象到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這島嶼的印象,隻有在遠距離,看到那一個大島成為海上盆景,像翡翠玉雕的時候,才知道“美麗島”(Formosa)三個字,為什麼是那些葡萄牙水手見到台灣島時的適時反應。
台灣島在中國的沿海,自古到今都存在。台灣逐步進入曆史,可以遠從南宋活躍的海外貿易開始追溯。南宋王朝將這些沿海地區和遠近島嶼,次第吸入中國的文化圈,成為中華民族漢人開拓的東南疆土。但是,台灣島正式進入曆史,卻是在16世紀;它進入中國曆史的同時,也進入了世界曆史。葡萄牙人走過台灣外海的時候,正是世界大航海興起的時代。歐洲人本來的企圖是尋找東亞古老的國家,求取廣大的市場,也求取東亞國家的貨幣和資源。他們無意中發現了美洲,也找到了東西之間的航道。16世紀,台灣正是在這一跨洋航道上進入世界史,也在中國與西方接觸的場合,成為中國海洋史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地理上看,台灣島和大陸的距離並沒改變。距今七萬年以前,台灣島是東亞大陸的一個半島,北端經由浙江外海的列島把台灣連接在東亞大陸上。葡萄牙人是最早“發現”台灣的西方人,他們將這座島嶼命名為“福爾摩莎”。海峽,在當時其實是一個海灣。七萬年前,海平麵上升,那一連接的部分斷了,於是台灣成為被海峽隔離的一個大島。在中國曆史上有幾次記載說,在東方某個島嶼上有人居住;也有記載說,遠征的船隊到達了一個大島。曆史學家們認為,從東漢到宋朝,這些有限的記載,所指的就是台灣。
西洋海盜與東方倭寇猖獗的東亞沿海
台灣真正和大陸曆史聯係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開始的,如前麵所說,就是在西洋人進入東方,開拓市場和尋求資源的時候。葡萄牙人首先在東方活動,取得了澳門,也在日本取得了貿易據點。荷蘭人後來居上,成為在東亞地區活動的主要勢力。在這個時候,中國曆史上記載了不少所謂“倭寇”的活動。直到今天的教科書上,都認為這倭寇是日本的海盜。倭寇的崛起,是和葡萄牙人進入東南亞同步發生的。中國史書上的記載,稱西洋人為“紅毛番”,稱日本人為“倭寇”。在明朝下半期發生的這些事情,都應當被看做是全球性海上活動的一部分。
西方勢力的東來,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海上貿易和海上掠奪。那時候的日本,正處於鎖國(日本江戶幕府禁止對外文通和貿易的政策。16世紀中期起,葡、西、荷、英等國傳教士和商人至日本傳教和貿易,幕府為鞏固統治,曾限製外商活動並禁止國人信仰天主教,1633年前後多次頒布《鎖國令》,嚴禁與外國通商,僅與中國、荷蘭進行有限貿易。日本“鎖國”兩百餘年,直到19世紀中期《安政條約》訂立時為止。)時期,日本的官方政策不許民間百姓擅自出海。在中國的明朝初期,曾經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然而,在永樂以後,明朝的官方並沒有再繼續進行大規模的海上活動。東亞的兩個大的國家——日本和中國,就官方政策而言,都沒有正式的海上活動。但是,這個時候,因西洋人在東方的活動,民間出現了一些海上活動集團。在日本,九州島的地方諸侯參與了海上活動;在中國,卻是許多私家資本投入海上貿易。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曾經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雖然後來政府不再從事海上活動,但造船的技術、海上航行的知識,還保留在民間——那是唐、宋、元三代逐漸累積的科學知識。其實,唐、宋、元以來,南海諸國沿著馬來西亞半島的海岸,和中國進行的貿易活動,在民間並沒有中斷。隻是西洋人到東方之後,民間海上活動又受到了新的刺激,變得更為活躍。雖然官方不允許百姓私自下海,但隻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投資,從海上的國際貿易中博取厚利。
這些沒有得到國家許可而在海上活動的船隊,並不單純是來自某一個國家。這些專業的海上活動分子,縱橫捭闔,既合作又競爭。中國和日本的沿海地區,也都有和海上集團合作的商人,他們提供外銷商品,也接納運來的貨物。這種海上貿易,因此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官私記錄上常常提到,明朝稱為倭寇的集團之中,夾雜了許多中國人,也常常牽涉西洋海上的力量。“倭寇”這個名詞,實際上是一個國際集團的總稱,他們分分合合,沒有一定的歸屬,也沒有一定的組織。中國沿海有許多小商販,可能利用漁船,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轉運給海上的貿易集團。中國的富人,譬如安徽的徽商,富有資金,也會投資造船,雇用專人,參加海上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