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 第二章 武林桃源(1 / 3)

第一章楔子公元一四八八年,大明憲宗皇帝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改年號為弘治,史稱孝宗皇帝。孝宗皇帝早年好讀書,性情溫和,勤政愛民。但自從弘治十年以後,孝宗皇帝體衰多疾,病魔纏身,對朝政事務逐漸力不從心,從此,朝起紛爭,江湖多事。也就在此一時期,風雲變幻之詭譎江湖風起雲湧,殺機四伏,預兆著一場殘酷血雨腥風,更大武林風暴。

武林盟、江湖道為此一時期新近出現的兩個江湖組織,從它們崛起到分別稱雄黃河以北,江水以南,前後不過數年光景。

武林盟盟主淩笑天以其風雷神功技壓群雄,手下四護盟更是有著一身神鬼莫測之奇能。

江湖道首領宋乾坤憑借其雨電神功獨步武林,道間四聖各個身懷絕藝,武功深不可測。

武林盟、江湖道於短短數載光陰,在武林中的地位已遠遠蓋過五大門派及江湖第一大幫——丐幫,淩駕於它們之上。除了身處其間的這些大幫大派尚有實力與之抗衡,得以苟延殘喘,獨善其身,餘者江水以南、黃河以北的大小派係,要麼相繼被吞並,負隅頑抗者則慘遭滅頂之災,要麼屈服,甘願俯首稱臣,寄人籬下。黃河以北托庇傾向於武林盟,江水以南屈服匿身於江湖道。

在黃河與江水此間空隙自古素有八大武林世家坐鎮,但延至此一輩已沒有一個武功才智出類拔萃之人,俱是些平庸之流,隻不過坐享其先輩餘蔭罷了,僥幸得以相安無事。

此前,江湖道、武林盟各自忙碌爭霸江水以南,黃河以北,無暇顧及此間,待二雄分別於黃河以北,江水以南紮勞根,穩住腳,不約而同騰出魔爪伸向此間空隙,蓄勢待發。眼見此方風水寶地,千裏沃野,轉瞬即將成為二雄逐鹿中原之主戰場,八大武林世家自然無一能與之抗衡,形勢逼人,岌岌可危。

弘治十一年,農曆八月十五,夜,月明星稀,秋風颯颯,微拂綠水青山,給人帶來種秋高氣爽的豐收享受。地點:華山之巔。遙相遠眺,清涼月光下,其形猶如一渾然天成的滾圓石柱,其勢挺拔若刀砍劍削精雕細琢而成,扶搖直上聳入雲霄。古語早有自古華山一條道之說,可見其多險多峻!華山之巔,絕峰之頂,鬱鬱蔥蔥環四沿生長著茂密繁盛的參天古樹,幾與石柱渾然一體,不見石樹之分也。隻有當山風搖拽,沙沙聲動,方可辨其廬山真麵目。

話說此環石柱四沿參天古樹中央乃一整塊平寬空地,綠草作毯,鋪飾地麵,古樹作牆,環繞其側,約百畝廣大,足可容納上萬人靜坐其間。此日此夜,花好,月圓,民間習俗合該舉家歡慶團聚,花前月下吃餅賞月的良辰美景。此時此地,在此荒無人跡的山間林海,自絕峰北側傳來數聲厲嘯,一聲賽過一聲,劃破山野寧靜,響徹夜空,驚起林間飛鳥群群,似無頭蒼蠅於黑夜中到處胡竄亂撞。

幾乎在北側嘯聲響起的同一時間,絕峰南麵亦傳來數聲衝天厲嘯。此一南一北二厲嘯由遠及近,北側,一黑影風馳電掣撲至,眨眼間已到石柱腳下,不見他有什麼異動,唯雙手負後,如履平地,踏步而上絕峰之頂。南側,來人若展翅雄鷹,展伸雙臂,彈跳飛躍於青山綠水之間,幾乎與北側黑影同時到抵峰底,其勢如故,雙足蹭蹬光滑如鏡峰壁,披星戴月飛掠峰頂。二黑影不知早有默契,抑或比試炫耀功力,幾乎於同一時間登足峰頂,又幾乎於同一時間穿越參天古樹林,進入林中平坦空地,一南一北虎視眈眈對方,相隔三丈有餘,靜立不動,一時無言,似乎在等待什麼。

就在一南一北二人無聲對峙之際,“阿彌陀佛!”絕峰東側響起嘹亮佛號,緊接著號止人至,二人東側飄然而落三個身披袈裟少林高僧,“阿彌陀佛!”中間那和尚高宣佛號,道:“二位施主,上蒼尚且有好生之德,施主何不順應天意,冰釋前嫌,化幹戈為玉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孽海無邊,回頭是岸,去邪匡正,修得善緣。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風雷無敵!”“雨電不敗!”一南一北對峙中的二人低沉而又毫無商量餘地地喝道。

“阿彌陀佛,既然二位施主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如此二位施主請便吧!”中間那和尚說罷,與身側二和尚雙手合十,就地盤膝打坐,三人六目注視前方二人。

耳聞中間那和尚一聲令下,一南一北對峙中的二人一不答話二不客套,一聲不吭纏鬥起來。

風電當然指的是二人出手極快,風馳電掣,勢不可擋。雨雷則指的是二人武功套路,雨者,雨水連連,綿延不斷,生生不息;雷者,雷霆萬鈞,驚虹一現,餘音繞空,三日不絕。

惡鬥中的二人,一人出手無聲無息,疾若閃電,一人風起雲湧,一舉一動,一擊一襲,虎虎生風,威勢咻咻。

二人此番打鬥當真稱得上是驚天地而泣鬼神,鬼為之哭,狼為之嚎,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纏鬥兩天兩夜,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奈何不了對方。直到第三天東方吐白,百鳥晨鳴,二人幾乎同時力竭倒地,纏鬥遂宣告結束。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我佛慈悲,罪過!罪過!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當日,華山之巔,林間空地,一南一北呼嘯而至的二人力竭倒地的那一刻起,從此武林江湖不複再現二人蹤影。北武林盟,南江湖道,這兩個如日中天、盛極一時南北雄主,一夜之間緊隨二人的消失而土崩瓦解,銷聲匿跡,蹤影全無,當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忙忙,來去無蹤。如同於天地萬物,朗朗乾坤之中蒸發了一般,所有明壇暗堂,明樁暗哨,人去樓空。

於是乎,江湖上各種猜測妙想隨著愛嚼舌之士的彈簧妙論,紛至遝來,傳誦得沸沸揚揚。雖然各執其詞,卻依舊津津樂道,談論得膾炙人口。最後幾乎將江湖道、武林盟給神化,披上了一層詭譎麵紗。似有橫看層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又有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韻味。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洗涮,也就漸淡了,再過些時日,成了廢墟一堆。

江湖一向風雲變幻,奇詭莫測,往事如煙,其間奇人軼事層出不窮,

正如廢棄的垃圾,棄置在廢墟堆裏。江湖道、武林盟不久也就湮沒在層層廢墟下麵,完全與世隔絕,為世人所遺忘。

江湖還是原來的江湖,仍是江湖人追名逐利,快意恩仇,兒女情長的別樣自由天地。

驚濤駭浪過後,顯得相對平靜,卻,靜得有些異乎尋常,令人感到窒息。

山雨欲來風滿樓,樹欲靜而風不止,其間醞釀著一場更猛更烈的山崩海嘯。

江湖,無時不風瀾!第二章武林桃源弘治十二年,農曆八月十六,一頗具仙風道骨的老者背負行囊,手持雨具,風塵仆仆來到鄱陽湖畔。鄱陽湖,放眼望處,碧波千裏,湖中肥魚成群,湖畔良田萬頃,湖中湖畔漁民農夫往來不絕,好一個魚米之鄉,好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一座古老廟宇就坐落在這富饒的鄱陽湖畔,附近一帶村民既不知什麼人於什麼年代始建的此座廟宇,自然也就不知道此廟宇究竟經曆過多少個風風雨雨,歲歲月月。既然是座廟宇,那麼始建者應該是和尚、尼姑、道士之類的吧。因無據可考,村民就這樣想當然耳認為,卻深得大家的一致認同。平時僅在田間勞作,湖間捕魚,適逢刮風下雨,以及熾熱難耐的酷暑晌午,才會來此廟宇避雨納涼,由此始感覺到它的存在。當然,晚間廟宇也不會閑置,成了附近村莊少男少女們談情說愛,約會相幽好去處。

廟宇雖不知荒廢多少年月,四壁依舊完好無損,門窗仍然牢固結實,或因年久失修,屋頂椽子些微腐朽,些許瓦片為之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