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古墓青銅門(1 / 2)

眼鏡抿抿嘴,被胖子這樣說,他也來勁了。一副不說服胖子,他眼鏡誓不罷休的感覺:“關於懸棺葬的形成,考古界,科學界有很多的設想。

但是主要的設想有兩點,設想一:用了可推動的木質機械。

曾經有一位學者提出,古人提升懸棺的方法可能是在羅能全方案的基礎上,使用了一種可以推動的簡單木質機械。

該學者認為,羅能全提出的由下而上提升懸棺、並且分幾步提升的“纖拉說”非常可行。

但是,在靠什麼提升懸棺的問題上,他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山頂上應使用簡單機械增強安全性,同時也不需要那麼多人。

應當在山頂上先鑿一個直徑約20厘米豎直的圓洞,圓洞內插上一根高約兩米、與圓洞直徑相同的豎木,兩根橫木成直角從豎木的中部穿過。將纖繩的端點固定在豎木上,懸棺起吊時,橫木的每端有1~4人朝同一方向推動,使豎木卷動纖繩,同時有幾人拉動纖繩。

這樣利用杠杆原理,提升懸棺將更加省力,纖繩固定在豎木上也更加安全。

設想二:多人合力使用多個轆轤

懸棺應該是古代人用多個安放在山頂的轆轤,先將人係住從山頂下到懸崖有洞處選址或者選址做洞,再做好接棺的輔佐事項。

然後再將棺木吊下,棺木另外還有幾條牽引繩,牽引繩由洞內的人用鉤子鉤住再由洞內的人合力拖入洞內。儀式完後洞裏麵的人再由多個轆轤將人絞上山頂。這項工作需要很多繩索和轆轤,是多人合力的一項用多個轆轤機械運動的活動。

這兩樣設想都可以行,但是沒人提出用什麼動滑輪,定滑輪,滑輪組之類的。

同時我看過一期發現欄目,裏麵講述了一些住在貴州的苗族一直守護在一個山洞口,說裏麵有寶貝。他們要世代守護這些寶貝。

後來考察隊員進入山洞考察,在山洞的另一端出口處發現大量懸棺。經過考察隊的連續走訪,這些村民中的一些老年人才說出一些傳說。

這些傳說大致的意思是:苗族人的原先居住地是在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後來因為戰爭戰敗被迫離開自己居住地,但是他們祖祖輩輩都流傳要回到自己原先的居住地。

而且還要將逝去的人的靈魂一並帶回去,而逝去的人的靈魂能夠帶回去的前提是不能土葬或者其他葬,隻能是懸棺葬。

他們的懸棺葬方法就是,先將逝者及懸棺板一塊一塊的由村中年輕力壯且善於攀爬的人背到指定的地方,然後再完成棺材的組裝及安葬。

所以說,即使沒有所謂的滑輪組。先將棺材分解,然後一點一點運到懸崖峭壁上。在將棺材組裝起來,這也完全有可能。”

我不由得佩服眼鏡的學識,對於懸棺葬我隻是大致了解,沒想到眼鏡卻能夠了解得如此透徹。

胖子被眼鏡說得啞口無言,氣氛也變得尷尬起來。朵朵看見氣氛不對勁,急忙過來圓場。

“管他什麼懸棺葬,要討論這些,出去以後多的是時間。”

胖子知道自己說不過眼鏡,趁朵朵圓場的時候,連忙將話題轉移:“朵朵說的是,我們現在還是先關心一下我們現在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