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琢磨,我該用什麼樣的標題。我們先來看看這個事件。我試圖不找任何網絡裏的語言,用我自己的思想來解讀這件事。
自從1994年開始迷戀劉德華後,楊麗娟便一直不上學、不工作,全職做追星族,其雙親為達成女兒心願,不惜傾家蕩產。身為教師的父親賣腎籌錢,雙雙支持女兒的瘋狂追星行為。上周日楊氏三口借債一萬餘元赴港參加了劉德華的歌友會,然而其父就在第二天淩晨跳海自殺,並一紙遺書與世長辭,隻因不滿劉德華未給予女兒更為親密的接觸機會。
這個事件的詳細情況想必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但為了一個與自己生活沒有太大關聯的明星,堅定不移執迷不悟而導致傾家蕩產家破人亡,是哪裏出了問題?一個人死了,不是自然死亡,我們總在想,誰來為他的死亡負責?
劉德華,他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常人,他隻是我們這個社會包裝或者他自己努力而成為的一個所謂明星。因為劉沒有答應見楊麗娟,楊父就以自殺脅迫,我想問的是,如果劉答應了,但他又要求劉再次見自己的女兒呢?
楊麗娟的父親,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我們還能說什麼呢?作為一名退休教師,他認為他賣了腎,為自己的女兒圓了見偶像的心願,就是對的嗎?我想知道的是,教師教別人什麼?你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部分人的思想哪!
楊麗娟的家庭?從賣房支持到賣腎支持再到以死支持,看看中央電視台的“隨行”記者的話吧:他們家有一個與常人不同的思維,說白了,他們已經有了心理疾病,我想知道的是,為什麼不帶他們到心理醫生那裏去看一下?是他們認為自己沒錯,還是不肯?
記得一年前銀川來了一幫歌唱界的大腕,人們踴躍購票,明星出來的時候,有女歌迷直接躍到了汽車的前蓋上,車可是在行走的哦。在我進場的時候,一個女生在那哭鼻子,大哭,我就把票給她了。在回去的路上,我想,如果這些明星做了醫生,肯定有許多歌迷願意獻上一切,包括身體、生命,任人家宰割!
王小波說,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天空,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楊麗娟的呢?回到中央台記者的講述中,別人很難進入他們的精神世界。於是我們就明白了,他們需要的不是劉德華,也不是自己的家庭,他們需要心理醫生,需要心理輔導!
(首發於2007年4月3日寧夏《新消息報》;2008年入選雜文集《思想的地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