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晚報》2007年3月26日C3版新聞: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炮轟”柏林國際電影節上落選的中國電影《蘋果》,說“這個電影空手而歸是必然的,因為《蘋果》的劇情是對時代汙辱性的描寫,是失實的描述,連德國評審專家都看不過去了”,說“他所知道的中國人不這樣。據說廣電局將考慮如何處理《蘋果》”。
《蘋果》我還沒看過,因目前沒處看,從一篇文章的劇情介紹中,知道它描寫了一對民工夫妻,女的被老板強奸了,男的就利用時機向老板索要兩萬元。就在雙方為錢爭執不下時,女的懷孕了,男的更因此加碼:孩子加強奸,總共12萬元。
我不認為這種事中國沒有,因為老板有錢有勢,民工是弱勢群體,在中國這個講等級的國家裏,民工的權益有幾個人去關心去管呢?所以民工遭受欺辱,不得不自己給自己“維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不知道這汙辱了誰?老板嗎?民工嗎?這種事情肯定不是主旋律,而是在暴露社會的陰暗麵,可暴露陰暗麵就是汙辱時代嗎?那我們這個時代的貪汙腐敗和潛規則在汙辱誰?廣電局如何處理它們?!
《廬山戀》裏,男女主人公談戀愛時說“我愛我的祖國”,在國內獲獎了。我想說的是,你們戀愛和祖國有什麼關係?《霸王別姬》砍掉了一根手指頭,這難道就是藝術?《紅高粱》(開始都是批評與否定之聲)和《蘋果》都是吃的東西,但區別是前者獲獎了,後者沒有,假如《蘋果》獲獎了,那廣電局會說,這是深刻的時代力作,是現實主義的好影片,是對當今社會醜惡的無情揭露和鞭笞。
按此推理,廣電的同誌會說,《廊橋遺夢》是搞婚外戀的,層次不高;《茶花女》是妓女和流氓的事,格調太低。這樣想的時候,我就想,估計小仲馬在棺材裏骨骼都要冒煙的,這是他氣極了的唯一可能反映。
《蘋果》未必好吃好看,但它是藝術作品。現在我們的社會進步了,所以,我這樣的雜文也許可以發表,也可以不發表;就如此電影,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你可以覺得它好,也可以覺得它爛。中國人也成熟了,我們不認為你一部電影可以興邦,或者可以毀國。就算是有毒的蘋果在園子裏,你不吃,總可以看看的。
我的意思是說,作為電影人,他們可以把電影拍得層次極高,從而誇獎我們中國人;我也可以把文章寫得格調極高,但我不肯寫。對於一件愚蠢的事,你隻能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