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記憶中的武都縣城(1 / 2)

武都縣城是中共武都縣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中共武都地委、武都地區行署以及中共隴南地委、隴南地區行署,今隴南市委、市政府,武都區委、區政府所在地。

我在武都工作二十年,住家二十四年。對這座古老、秀麗的縣城,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無限的眷戀。

縣城位於武都縣中部。地處白龍江與北峪河交彙的山間河穀地帶。海拔998米。北依海拔2265米的五鳳山,南對海拔3090米的錦屏山。南北兩山對峙,中有江水奔流,地形險絕,史稱“秦隴之鎖鑰,川蜀之咽喉。”向為兵家必爭之重鎮。北魏以來,一直為鎮、郡、州和地區所在地。又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有“隴右江南”之稱。

城區的城關鎮麵積2.67平方公裏,3萬餘人;加上城郊鄉、東江鎮的一部分,麵積3.9平方公裏,5萬餘人。這 是1990年以前的統計。現在,規劃的城區還在擴大,建築規模在擴大,人口也在增加。

縣城可以分為舊城、新城、城郊幾個部分。

舊城,原稱鎮誠,在北峪河以西之坻龍崗,俗稱舊城山。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武都鎮,始建城。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武都鎮改為武州,鎮城為州城。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武都縣,州城為縣城。唐武德元年(605年),設武都郡,郡城即州城。景福元年(892年)設階州,治所移蘭皋鎮(今康縣大南峪)。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州治移福津(今武都縣橘柑鄉大安廟)。北宋,州治由福津複移坻龍崗。元代以後,曾將州治西移柳樹城(今武都區角弓鄉),但州學等設施仍在坻龍崗。新中國成立後,這裏一直是地區行署所在地。有行署機關、氣象局、七中、行署各處等。山下的鍾樓灘,是運輸公司、汽車站。20世紀,舊城多為平房,後逐漸修起樓房,古跡早已無存。

新城,亦稱磚城、所城、縣城,在白龍江北岸、北峪河東岸。新城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以後多次擴建。清代,幾次修葺。幾度曆經地震、水災,飽經滄桑。城雖不大,但街道縱橫,星羅棋布。主要街道有:人民街、中山街、隍廟街、新市街、縣門街、西關街。巷道有:下院觀巷、竹集巷、石家巷、冉家巷、磚院巷、貢院巷、七拐巷、文廟巷、清真巷、路家巷、唐家巷、上院觀巷、張家巷、廠院巷、後渠巷、洪家巷、劉家巷等70年代,街道是整齊的兩層小木樓,陽台上常見夾竹桃花綻放,道路是麻石鋪砌,兩旁水渠流水淙淙,家家小院內鮮花姹紫嫣紅,一派江南小鎮的風情。我喜歡的有三處地方:蓮湖、校場壩、白龍江大堤。蓮湖建於1942年,從成縣引進蓮花種植。盛夏時節,湖畔楊柳依依,池內荷花盛開,有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曰荷花別樣紅”(南宋楊萬裏《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意境。校場壩一帶,全是稻田。秋天,稻花飄香,蛙聲陣陣。秋夜漫步田間,使我想起“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詞句。出城則是白龍江,那是一個很好的休閑之處。夏日,到江邊納涼、洗衣、遊泳,遊人雲集,像趕廟會似的。春天,人少,我常獨自散步。看到吊橋邊的水文站常年係著一隻木船,高大茂密的楊槐樹上時有鳥鳴,當桃花汛帶著瀟瀟春雨而來之時,我想起了唐人的四句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秋日,人更少些,我在獨步江畔時經常看到江水漂送木材的情形。巨大的圓木,一根接一根,源源不斷,川流不息地順江而下。眼前瞬間漂來的一片木材,是山上千百年生成的一片森林,長年不息,要砍多少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