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尋訪筲箕灣(2 / 2)

時近中午,江大爺的回憶讓我們口水直淌。

踱步在筲箕灣碼頭上,充滿魚腥味的海風始終縈繞著我們,使人頓感充實。從碼頭往南遠眺,對麵一水之隔就是桃花島、蝦峙島和梅散列島,春陽下海洋上水氣濃重,因而對麵諸島隱約朦朧,猶如海市蜃樓。

行走在筲箕灣自然村,我還發現了很多當年集體經濟時代的痕跡,除了中午有線廣播“吼吼”響外,很多牆頭上還遺留下了當年的口號、標語和偉人頭像,雖然斑駁,但充滿曆史感。村裏人告訴我們,筲箕灣當年有十幾艘漁船,漁業是唯一的主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男勞力出海捕魚,小後生十幾歲就下海了。當年,筲箕灣還設有供銷社,那是村裏唯一的國營單位,供應漁民日用品,收購漁貨,還發放布、酒、糖、煙等票證。計劃經濟時代的供銷社曾經供銷兩旺,紅紅火火。供銷社舊址仍在,隻是木門、窗戶油漆剝落,風光不再,早已賣給私人開小店了。與老年協會一起的當年的大隊部,木板間隔的辦公室和木頭人字梁的小會堂、小戲台仍在,我小時經曆過那段難忘歲月,筲箕灣往昔的繁榮,在老人的言談中,依稀間又生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筲箕灣的礁石邊,我們還聽到了一個傳奇故事。說的是很早以前,筲箕灣海邊突然出現一條成精的大海蛇,經常興風作浪,漁民出海,船翻人亡。海灣從此不再太平,漁民也不敢下海捕魚。當時,村裏有位老婦人,膽子很大,有一天,獨身來到小筲箕灣采螺,被妖蛇發現,妖蛇作法,海邊白浪滔天,將婦人卷入海中,一口吞沒。正巧,太上老君這一天在普陀山同觀音大士說法後,正要去東海龍宮。太上老君在雲端見此情景,不禁大罵“孽畜”,急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奏本。玉帝一聽大怒,立即派雷公、雷婆前去“執法”。此時,妖蛇的頭剛剛鑽進洞穴,露出洞外的大半個身子被雷公雷婆鎮住。妖蛇隻得低頭認罪,討饒免死。玉皇大帝命它將功贖罪,留在筲箕灣,保海域平安。妖蛇從此改邪歸正,日夜臥伏海灘,筲箕灣不但恢複了往日的寧靜,而且還多了個“守門神”。

神奇的傳說是漁文化的積澱,它反映了筲箕灣人求助上蒼,祈求平和安寧生活的美好心願。

在筲箕灣,村子的牆壁上古藤纏繞,古樟、沙樸樹、柿樹隨處可見,時間的節奏在這裏明顯放慢、拉長,就連天上的豔陽,在這裏也變得散漫慵懶。

在返程的路上,我佇立在巍然的大青山腰間,有山海之風在耳邊細語,有蔚藍大海在對麵召喚,藍天白雲與大海圍繞下的寧靜、祥和的筲箕灣,讓我真正感覺到了人與自然相諧相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