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問題與方法:當代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1 / 2)

幸潔

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的“問題與方法:當代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舉行。與會的海內外學者有三十多人。本次會議的主旨是就目前戲劇研究界共同關注的戲劇史研究、戲劇研究方法論,以及戲劇的現狀研究、台港澳地區戲劇的曆史與發展等方麵的問題進行研究,交流看法。

在簡短的開幕式後,中國藝術研究院田本相教授和南京大學董健教授分別以《科學地總結中國話劇六十年的經驗教訓》和《當代戲劇的文化特征》為題作了主題報告。隨後,與會者展開了六場主題討論,圍繞以下方麵展開:1.中國當代戲劇的曆史發展與問題研究;2.當代戲劇研究的方法論問題;3.當代戲劇的現狀和作品研究。

一、關於中國當代戲劇的曆史發展與問題研究

浙江大學陳堅教授在題為《堅守話劇的現實立場和人文理念》的發言中,在概括了中國當代話劇六十年發展曆程後,針對現階段話劇創作和演出中的人文精神流失現象,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認為,話劇創作應該弘揚人文理念,傳承現代精神,肩負民族所賦予的曆史使命。中國藝術研究院宋寶珍研究員截取新世紀以來中國話劇的演出情況,對其基本麵貌和藝術特點做了評析,指出當代舞台呈現出三大態勢:一是經典劇目、保留劇目的複排、重演仍占有相當比例;二是原創劇目的實力逐漸顯示;三是小劇場戲劇的演出仍將繼續,並呈現流行化、多元化的態勢。嚴肅的、有思想價值的戲劇仍占據主流地位,而職業或非職業的民營劇團則豐富了戲劇演出市場;但對他們的世俗化、商業化趣味,是應該保護還是匡正,則是尚待探討的問題。

在關於當代戲劇問題的討論中,台灣中華戲曲學會會長辜懷群女士作了題為《假如劇院像金魚缸一樣——淺談劇場、演員與觀眾》的熱情演講,她以“金魚缸”的生動譬喻,結合自己作為戲劇從業者的經曆,將戲劇創作、現場演出、觀眾觀看以及研究評論幾個方麵的緊密關係形象化,從而引發了如何協調一致促進戲劇健康發展的深入思考。香港中文大學方梓勳教授以他與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候選人陳嘉恩合作的《兩條腿走路的劇場:論香港話劇的生態》為題,從政治、市場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著眼,介紹了香港話劇藝術團體的四種營運方式,分析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戲劇領域政府角色的逐漸淡化和劇團的公司化改革給香港話劇帶來的變化。

上海戲劇學院丁羅男教授對中國話劇的理論作為獨立的話語進行了闡釋,認為話劇理論批評從政治化到具有獨立的聲音,理論研究在艱難中行進,出現失語、缺席。針對主流意識形態強勢回歸的現狀,他呼籲建立和健全學院派的批評。

二、關於當代戲劇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施旭升教授的發言題目是《反思“戲劇性”:一段問題史》,他認為,“戲劇性”問題的提出與關於“戲劇觀”的討論構成了新時期中國戲劇理論與批評發展的重要契機,是新時期戲劇藝術本體自覺的重要標誌。戲劇學界對於戲劇性的闡釋的不同路徑與方式,顯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學理追求與價值取向。上海戲劇學院湯逸佩教授的發言《回歸劇種——略論中國當代話劇的發展》,著重探討了新中國成立後話劇在劇種的生存和發展基礎上與藝術、政治、經濟等的博弈關係,指出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使中國當代話劇走出了一條既不同於中國現代話劇也不同於西方戲劇的曆史軌跡和發展道路。浙江大學胡誌毅教授以《學術的疆界:當代戲劇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為題,提出了話劇研究的方法論的問題。他劃分了中國話劇研究的三代學者,並歸納了三代學者相應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學術界存在著一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即具有理論新方法的人往往對於文學史的材料掌握較少,而對文學史材料掌握較多的學者又對理論新方法比較陌生。因此,有必要強調話劇研究的史論結合,以拓展學術的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