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謂戲劇困境的思考
田本相
【引言】
這篇文章,是我學習《國際文化發展報告》的一個讀書心得。
這本書是由中宣部文化體製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和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合編的。
作者,大都是我國駐外文化工作人員,經過很好的調查研究寫出來的。這本書是多年來我見到的一本很有價值的好書。可惜,這本書出版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評介。我想看看他人的經驗教1訓,對於我們是有參考價值的。於是,讓我聯想到關於戲劇命運的討論,也聯想到表演團體的改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即有關於戲劇危機的大討論,進入新世紀,又有“中國戲劇命運”的大討論,2005年並出版了《叩問戲劇命運》(以下簡稱《命運》)一書。這些討論,實際上是針對戲劇的困境而進行的。《命運》一書的作者所描述的戲劇困境,是“危機四伏”,“觀眾稀少”,幾乎是無可奈何、不可估測的命運。對於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所謂“鬥室文娛論”,說人們泡在鬥室看電視、玩計算機了,文娛方式的變革對戲劇造成威脅。二是所謂“不需要論”,說“需要決定價值,需要決定選擇,這個時代不選擇戲劇”。在如何解決困境上,有的提出徹底地“市場化”,把戲劇推向市場;有的則反對說:“舞台演出天生沒有‘一本萬利’的繁殖力”,“戲劇的商品價值不高”;也有人提出折中的意見。
近年來,又有表演團體的改製,似乎也爭論。
我以為,《命運》的討論,視野略嫌狹窄,思路也顯得閉塞,就事論事,加之簡單的決定論的思維方法,導致簡單的結論:或是悲觀,或者是盲目樂觀,有的則陷於清談空論。
而改製問題,更是十分複雜的工程,也並非簡單從事可了得的。如果我們環顧世界戲劇發展的狀況,我們需要從另外的一條思路,即從文化經濟的思路來觀察戲劇的命運,來思考戲劇的發展道路。
世界文化經濟的觀念和發展趨勢
遠則不說,近數十年來在世界上湧現出文化經濟和文化貿易迅猛發展的浪潮,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把發展文化經濟和文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戰略。最早提出文化經濟概念的學者是誰?尚需進一步考證。據我看到資料,在2003年,美國資深的經濟學家雷·羅森在一次有關文化與經濟的研討會上就指出:“紐約經濟已經陷入困境,以後,我們的經濟將向何處發展?什麼能夠帶動我們前進呢?”她的回答十分明確,是“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認知下,日本、韓國都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文化戰略。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將文化經濟和文化貿易定為戰略目標,將文化產業定為國家戰略產業。如美國在喪失了機器製造業的國際領導地位之後,一直在尋求經濟發展的新路徑,近幾十年來,它們逐漸把目標放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上。
戲劇在電視時代受到衝擊;但是在麵臨電視時代所引發的傳統文學藝術的結構性的變動中,戲劇依然是這個係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規模、演出形態等會有所變化,但是人們對它的需求依然存在。事實證明,在英、美這些經濟發達國家,它們的戲劇,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經過調整得到適度的發展。如美國的百老彙和倫敦西區的戲劇事業,就是範例。
戲劇作為文化經濟的組成部分
如何看待戲劇作為一種文化經濟,或者說文化產業,在這方麵,爭論很大。魏明倫先生有一個觀點:舞台演出“一本”好戲,即使投合市場之需,也隻能一本一利。如要再獲一利,就必須再演一場。付出萬本才能獲得萬利。顯然,在他看來,戲劇就不能構成文化經濟,注定是賠本生意。
我認為戲劇的經濟價值,有顯性價值,即直接的看得到的經濟效益,更有隱性價值,間接的效益。這裏,提出一個如何考察戲劇的經濟價值的思路。對於戲劇可以產生經濟效益持懷疑的看法,是極為普遍的。中國的文化部門被視為事業單位,不講究“利益”,靠政府撥款。但是,倡導市場經濟之後,這些部門難以為繼。戲劇也是這樣,隻靠政府撥款,就形成了“不演戲,不賠錢,越演戲,越賠錢”的惡性循環。於是,很多劇團常年不演戲,蕭條成為戲劇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