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師序·燕曉千回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這一時節,嫩鮮的枝芽兒總會探出尖尖犄角,它們躍躍欲試,捉摸著空氣的不安心情。京燕將歸卻還未歸,那麼,水岸邊絲絲垂條隻好悠悠蕩蕩的,期待著久未謀麵的老友,好像又生怕它們耽擱了回家的行程。那一天的午後,乘著一絲新暖的和風,她跑來跟我說:“老師,我想寫本兒書。”“你一定是想寫北京,對吧?”“啊,您都猜到了!”小朋友,你那點兒心思還用得著猜呀?這麼多年來,我所了解的你的愛好有二。一是東觀西望,你吝惜著文字的間隙,也不放過聲畫的陳述,態度認真的如同小學生一般;另一,就是走街串巷,但凡胡同兒小巷子,你都樂意踏踏實實的去踩上一串腳印兒。我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是欣羨北京城,你在認真尋找著它的種種影跡。若想與一座城市休戚與共,首先要解讀它的核心文化。所以,我早就斷定,你在和這座城一同分享著呼吸;你也還想,有一天能為它做點兒什麼。
首先,我告訴她:“想好了就去寫吧,老師全力支持你。”她點了點頭,態度也很堅定。大學裏的工作,看似從期初到期末,還有假期當做節點。但是,這種周而複始的輪轉卻不可能有止境。所以,除去課上的授業之時,我通常也是伏案苦耕,難得半日之閑。這次,她下定決心,要“挪用”我部分的寶貴時間了。我也甘願接受擁戴,尋了個“第一讀者”的美差。因為資料的複雜程度,加之課業所累,稿子一慣以“優雅”的速度向前推進。
其實,從燕都來到北京,三千年旅途漫漫,這段歲月長得似乎沒有邊際了。此間,北京城容進了綿長的塵緣。也可以說,這座城攬入了無限的視聽角度。但是,無論精彩,抑或辛酸,終究都稍縱即逝了。那麼,要牽動今時讀者心胸,叫一段舊的情感複蘇,難度究竟有多大,我們可想而知。因念古人也雲:山外有青山。我也相信:精妙之外,永遠還有精絕之處。於是,我寧願放開手了。這一次考量之中,叫她設計步法,我則靜觀其變。然後,上逐棲棲興城、故國演變;下至芳草芊芊,百姓滿城……局外之局的我,明眼看待文中的一章一法,一招一式。不知不覺中,我開始期待著俯瞰全盤。回顧初始那時,大鳥隻是暗自狠了心,就讓小兒嚐嚐飛翔的感受,也可罷了。不可想象,連連驚喜竟然悉數來到。現在,我已從中找到了信念。我確定,我一定可以帶她一段旅程,然後再看著她飛得更高,更穩,更踏實。
曆史或是一座有曆史的大城,它們都早已習慣了被往高處推崇,自己甚至是故意忘掉了笑容的魅力。可是,一路走過來,我隨著這孩子的畫語心境,愈加感到輕鬆和興奮。她勾描紫城禁苑的恢宏氣勢、“京街”的幌子酒旗、天橋根兒絢爛的塵雜、自得自在的八旗子弟……我無法再忘掉,北新橋兒底下還收押著一條龍;我們又是如何蟄居仙人腹中。或許因為,小作者用心傾聽和發掘了這一切之後,又以一種快樂舒暢的情緒娓娓道來,所以我不能不被感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