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原本隻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緯度線。可是,美國人硬是將它劃成了一條軍事分界線,賦予其政治意義。因此,它成了南、北朝鮮相互爭奪的一條生死線。
一邊是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一邊是唇亡齒寒的邊疆危機。中國的領導人在建國後,第一次麵臨如此艱難的決定。救,還是不救?救!幾十萬人民軍隊,由南到北、從西向東,浩浩蕩蕩地集結在鴨綠江邊,隻待一聲號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伴著嘹亮的誌願軍軍歌,中國人民誌願軍奔赴新的戰場。
禍起北緯38°
“三八線”,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條自然緯度線——北緯38°。雖然這條長約300公裏的無形的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麵積大體相同的兩個部分,但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不過,這條緯線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人為地定為一條軍事分界線。這條軍事分界線,硬是將統一的朝鮮分成了朝鮮(北朝鮮)和韓國(南朝鮮)兩個國家。從此,朝鮮骨肉分離、血脈阻隔,時至今日仍沒實現南北統一、家人團聚。
最早提出將北緯38°定為軍事或政治分界線的國家是日本和俄國。1896年,日本和俄國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劃分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隻控製“三八線”以北區域,對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不加幹涉。令人欣慰的是,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
20世紀30年代,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為首的法西斯聯盟,無恥、野蠻地將鐵蹄踏向世界各個國家,企圖用暴力與血腥征服世界。以中國、蘇聯、英國、美國等國家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國麵對侵略勇猛地予以反擊,整個世界都陷入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中。這場全球性的戰爭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朝鮮,作為亞洲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也無法幸免於這場戰爭。朝鮮自古以來都是處於半封閉狀態,隻與中國存在經濟、文化交流。因不常征戰,朝鮮的軍事力量也極為薄弱,麵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侵略者根本無法招架。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始,朝鮮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備受日軍慘無人道的蹂躪與壓迫。
1945年8月,一直在亞洲與太平洋地區肆意妄為的日本帝國主義,終於在受到蘇聯出兵東北的猛烈打擊和“吃”了兩枚“美國製造”的原子彈後被迫投降。全世界備受法西斯國家侵略摧殘的人們終於看見了希望的曙光。
“二戰”即將結束、反法西斯同盟國即將勝利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蔣介石在《開羅宣言》中聲明,“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這個聲明給苦難中的朝鮮帶來了一絲安慰和曙光,朝鮮人信心滿滿地期待著。然而,等來的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結果。
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蘇、美、英“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聚集在黑海的海濱小城雅爾塔,就戰後世界格局的劃分進行會談。在雅爾塔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都想在戰後分得最多的既得利益。在這次會議中,“三巨頭”除了一致決定對日宣戰外,還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進行了商談。在“三巨頭”中,蘇聯和美國是最有發言權的。為此,斯大林和羅斯福在私底下會麵,就朝鮮的政治真空問題進行了商議。
8月8日,蘇聯對日作戰開始後,決定同時進攻朝鮮。為此,蘇聯曾征詢美國的意見。而此時,美國並不打算配合蘇聯的行動,因為它想利用蘇聯對朝作戰後,自己獨占朝鮮。可美國沒想到,自己的這步棋走錯了。日本在蘇聯的強攻下,很快就投降了。與此同時,蘇聯已經解放了朝鮮的羅津和清津兩個重要港口,隨時可能席卷整個朝鮮半島。而美國的軍隊,還在位於千裏之外的衝繩島。如果蘇聯一鼓作氣,解放朝鮮全境,那麼美國將完全喪失朝鮮半島這個“緩衝帶”。這下,美國開始著急了。
為了阻止蘇聯獨占朝鮮半島,美國想出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盡快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讓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可是,這條軍事分界線到底定在哪兒呢?
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的任務,交給了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
8月的一個仲夏之夜,鍾表的時針已經指向了午夜11點。位於華盛頓的一棟大廈裏,仍舊燈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美國的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的成員正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問題以及受降區域的劃定問題。夜漸漸深了,沒有人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將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區域劃到什麼位置,既能滿足美國國務院提出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軍暫時遠在衝繩島的軍事現狀,而且還要考慮到蘇聯方麵能否接受?這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時針滴滴答答指向了淩晨一點鍾,會議一直保持著激烈爭論的氛圍。可是,終究沒有拿出一個可行性方案。有人支撐不住了,開始收拾桌上的會議文件,準備回去睡上一覺再繼續討論。繼而,與會人員接二連三地走掉了。唯獨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洛伊還精神抖擻、勁頭十足。他叫住了正要離開的陸軍參謀處參謀臘斯克上校和另一名年輕的參謀。兩位年輕的參謀又重新坐在了會議桌前。
麥克洛伊直截了當地說:“讓你們兩個人留下,就是要你們盡快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給你們半個小時的時間!”
“半個小時?”兩位年輕的參謀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追問了一下。
“是的,沒錯,我希望三十分鍾後拿到你們的方案。”麥克洛伊再次重申。
兩位年輕的參謀隻好打起精神,走到會議室隔壁的一間休息室,商量起所謂的“可行性方案”。兩人將一張朝鮮地圖鋪在桌子上,直勾勾地盯了好長一段時間。對於這幅地圖,兩人是陌生的。他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樣一個小國,更沒有親自踏上這樣一片土地。該如何來劃定一條既符合自己國家利益,又能讓蘇聯接受的軍事分界線?兩個人對著地圖發了一會兒呆,為難地連連搖頭。突然,臘斯克的眼前一亮,他發現在朝鮮半島狹長的版圖上,有一條明顯的北緯38度線。這條自然緯度線將朝鮮半島大體分成了兩半。重要的是,朝鮮的首都漢城被劃在了美國部隊的受降區。
時間的沙漏漸漸地接近底部,臘斯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伴,繼而得到了讚同。於是,臘斯克拿起一支紅筆,快速地在朝鮮地圖上沿著北緯38度線重重地畫了一筆。就這樣,朝鮮半島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半,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瞬間被兩名年輕的美國參謀劃成了兩半。
三十分鍾的決定,導致朝鮮人民半個多世紀的骨肉分離,至今也沒能結束這種狀況。“三八線”不是“柏林牆”,說推倒就推倒了。它的存在,勢必會造成朝鮮半島的動蕩不安;它的存在,為南、北朝鮮之間的矛盾衝突埋下了伏筆。
很快,臘斯克的方案在次日的會議上得到了三部協調委員會的通過,又得到了美國新總統杜魯門的批準,繼而毫無障礙地得到了蘇聯的同意。
於是,這樣一條原本沒有任何政治、軍事含義的緯度線,變成了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分裂朝鮮半島的“三八線”就此產生了。
事實上,這條軍事分界線是不合理的,以美國人自己的話說:“是任意武斷的,有悖於自然的國界”。這條隨意畫出的界線沒有經過任何政治或是自然地理上的研究與考察,它從概念上截斷了75條溪流、12條河流,並且穿過了181條小路、15條大路、104條鄉村土路、8條高級公路和6條鐵路——整個朝鮮半島像是被人野蠻地撕裂開來。
接下來,這條任意妄為的“三八線”很快被蘇聯所接受,並在關於日軍投降的總字第1號命令中正式確定:以“三八線”為界,命令朝鮮地域中,三八線以北的日軍向蘇聯軍隊投降,以南的日軍向美國軍隊投降。
獲得了“三八線”以南朝鮮地區托管權的美國,開始建立南朝鮮軍政府,把日本殖民統治的原有體製和行政機構全部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在美國看來,朝鮮半島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毫不起眼的小島國,而是美國“在亞洲的整個成功都決定於此”的重要戰略地理位置。
這種近似於殖民的托管必定不會被朝鮮人民所接受。麵對此起彼伏的抗議聲,狡猾的美國倒打一耙,把責任全部推給了蘇聯,自己在一旁默不作聲,但暗中已經開始積極建立親美政權。
1948年5月10日,美國不顧眾多朝鮮民眾的反對,將自己親自挑選的總統人選李承晚扶上“大韓民國總統”的寶座,在南朝鮮建立起一個單獨的政權,也就是現在的韓國。同年12月,美國又操控聯合國決議,不顧蘇聯等國家的反對,迫使聯合國承認了這個充滿了政治利用、不符合當時民意的政權。
美國積極在南朝鮮建立親美政權的同時,居於北朝鮮的人民也選出了他們的新領袖金日成。金日成是當時德高望重的抗日人民領袖,備受朝鮮人民推崇。麵對美國在南朝鮮製造的分裂政權,金日成在眾多朝鮮政黨、社會團體以及蘇聯的支持下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他自己被選為內閣首相和國家元首。
自此,一片本該完整的土地,一個本該統一的政權,隻因大國之間的利益爭奪被硬生生地分裂為兩個完全對立的國家。
隔岸烽火正濃
朝鮮半島上的同一個民族,出現了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一樣的政權。站在北朝鮮身後的支持者是蘇聯,而站在南朝鮮背後的則是美國。自此,朝鮮完全陷入南北分裂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的一個民族,卻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沒有人敢打包票說,這兩個國家會相安無事地和平共處,包括美國人和蘇聯人。美國駐南朝鮮大使約翰·穆喬曾說,戰爭是早晚的事,說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1950年,按照最初約定,美國與蘇聯將結束對朝鮮半島的“托管”,分別從南朝鮮與北朝鮮撤軍。美國雖然按照規定從南朝鮮撤軍,但在臨走前向李承晚統治集團提供了1.1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並為南朝鮮擴寬了仁川到漢城、漢城到釜山以及經過金浦機場和橫斷“三八線”的戰備公路,擴建了以金浦機場為中心的飛機基地,修建了幾個重要港口,同時還沿著“三八線”構建了幾百公裏長的戰壕、交通壕。可以說,美國並不是真正從南朝鮮撤離,而是轉為了遠程調控,想借南朝鮮之手統一朝鮮半島。
大韓民國的總統李承晚沒有讓美國失望,美國離開後不久就向世界公開表明“要用戰爭解決南北分裂問題”。麵對多次與南朝鮮的交涉和談失敗以及南朝鮮的公開挑釁,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政權當然不會示弱,堅決表示會抗爭到底,用武力統一朝鮮。但金日成也考慮到開戰所存在的憂患:南朝鮮的軍隊在美國的幫助下從數千人猛增到15萬人,其中包括8個步兵師、6145人的海岸警衛隊、1965人的空軍、4.8萬規模的警察部隊,還有數之不盡的各種先進武器裝備;再看北朝鮮,北朝鮮此時隻有經過抗日戰爭洗禮的8萬人,武器裝備落後,空軍方麵更是薄弱。兩方交戰,北朝鮮必定會陷入困境。
南朝鮮身後有實力雄厚的美國撐腰,金日成自然也要找到牢靠的支持者。很顯然,蘇聯是最佳的“靠山”。金日成直接向蘇聯提出了北朝鮮的安全問題,並要求蘇聯給予軍事援助。當時,斯大林考慮到美國可能會橫加阻攔,便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
隨後,金日成又派特使來到北京,向毛澤東介紹了朝鮮半島岌岌可危的局勢。毛澤東當即表示,如果一旦發生戰爭,中國會派軍隊和北朝鮮並肩作戰。不過,毛澤東也明確地表示,不希望看到朝鮮內戰爆發,主要原因是國際形勢不允許,加之中國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全國統一的任務,實在是抽不出多餘的力量來支持北朝鮮。
就在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訪華後,斯大林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他決定向金日成提供軍事援助。一來是因為斯大林對金日成的信任,二來是因為國際形勢悄然發生了改變,美國已明目張膽地提出會幹涉朝鮮內政。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來到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了會談,並達成了協議:蘇聯將以有償的方式向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北朝鮮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其他礦石,換取蘇聯價值1.38億盧布的武器裝備。
經過蘇聯的幫助,北朝鮮最終完成了戰爭前的軍事武裝,包括朝鮮人民軍8萬餘人,其中陸軍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2個炮兵團,空軍擁有各種飛機74架。除由中國返回的2個師外,陸軍部隊全部裝備蘇式武器,執行蘇軍編製。另外,還有4.1萬餘人的警備部隊。
南、北朝鮮的戰前準備都已完成,看來一場血與火的較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1950年6月2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朝鮮的梅雨季節已到來,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鮮的前線指揮和美國的軍事顧問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沒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揮軍隊向“三八線”附近開赴。那天夜裏,滂沱大雨下個不停。突然,一聲聲悶響從“三八線”上傳來,頓時火光衝天,映紅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寧靜。
1950年6月25日,隨著一聲槍響,無數炮彈從“三八線”上空劃過——朝鮮戰爭爆發了。
未雨綢繆兵先行
朝鮮內戰期間,美國打著“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的幌子借機參與了進來。
1950年6月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麵部隊投入到朝鮮內戰戰場上。接著,他又於7月7日下達了全國征兵令,決定擴充美國的戰鬥部隊,使美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總人數達到200多萬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同日,杜魯門還宣布,將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開赴朝鮮內戰戰場,任命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遠東軍總部,由遠東軍總部行使“聯合國軍”總部的權利。“聯合國軍”主要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美軍占90%以上,英國為2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個旅,還有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荷蘭、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國家隻是象征性地派出了1個排到1個營。除了美軍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到了8月才開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達朝鮮半島。
“聯合國軍”的介入,讓朝鮮內戰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一場朝鮮半島內戰,演變成為多國參加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加之後來中蘇兩國的支援,從而導致了這場內戰的升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朝鮮戰爭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戰。
就在美國宣布入朝作戰的同時,杜魯門還大言不慚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以保持台灣的中立性。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大大影響了新中國收複台灣的進度,也幹涉了中國的內政和國家的統一進程。這樣堂而皇之的舉動,中國人民自然是無法容忍的。為此,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當天,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杜魯門無恥的聲明公開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發表講話。他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隻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而堅決的反抗。杜魯門今年1月5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幹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