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誰言紈絝不可為龍(2 / 2)

接下來就是互相做戲了,什麼嫁入天家是楊家之幸,什麼害怕楊家出自武門配不上公主金枝之類的鬼話,從頭到尾楊文鋒就站在原地裝聾作啞,最後就連楊王嗬斥讓他下跪謝恩之時也因為武皇的一句“侄兒不必如此”借坡下驢而沒有跪,說到底隻是讓他沒來由看了場乏味的戲罷了.

事後楊繼還得意洋洋的和楊文鋒說隻要他在就算是皇帝又如何,在明麵上還不是得客客氣氣的?隻不過他的得意在楊文鋒冷漠的一句“那我娘呢”這樣的話頓時萎靡,隨後悻悻在楊文鋒前麵沒有再多說一句。

現在想來在王妃死後改變的又何止他楊文鋒一人,痛心的的又何止他楊文鋒一人?楊延在天淵展露崢嶸頭角是為了什麼,楊繼這些年累死累活最後鬧得個滿頭華發是為了什麼,那樣一個誰都不鳥的漢子在幾年之後卻要一直看著自己兒子的臉色過活,而且都是承受著那刻骨心痛,他楊文鋒可以拿楊繼撒氣,但是楊繼能拿誰出氣?他隻能受氣罷了。

想到這裏楊文鋒定了定神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一本劍譜之上,這樓中的武學典籍確實是浩如煙海,但是靜下心來看總有可以能看完的時候,況且楊文鋒也不見得就是要將這些劍決劍譜統統學會,他現在要做的隻是了解和鞏固,最終選擇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出來。

翻閱了幾篇劍決和劍典之後楊文鋒發現這些流傳下來的劍道秘籍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重劍招,一類重劍勢,二者雖都可稱之為劍道卻差異極大。

重劍招者出手劍如書中民俗雜談,繁若天上星廣如雲中雨,重在一個偏奇,手法頗為賞心悅目,稍不注意便會忽視其中厲害無法自拔最終喪命其中。而重劍勢者更看重的是自身劍道心境,其出手往往平淡無奇,用的是最為簡單的招式卻能達到最為重要的效果,當真是如那明史風流,返璞歸真到了一個相當難得的境地。

聽起來後者劍勢更為玄奧駭人,但實際上在江湖之中劍道還是以劍招為重,不為其它,隻因為劍勢一道,入門難,想要精進更難,其更多是講究一個心境之意,心境到了劍勢自然也就到了,若是心境不到劍勢自然難進一步。

而劍招不同,劍招入門易且隻要根骨不賴肯下功夫就算不能大成終究還能做個二流高手,倒也不虧什麼,遠遠不像劍勢那樣極端,況且兩條路走到最後畢竟殊途同歸,大成之後也不見得有強弱之別,這樣一來自然很多人要學那劍招而非劍勢。

這江湖數百年,劍仙呂東軒重劍勢而乘劍道飛升,書劍王伯氹重劍招一人可抵數萬兵甲,之後除了王妃劍勢劍招都有涉獵之外那孔軒和陳澤芒也是分習劍勢劍招,可見這劍勢劍招都可登臨劍道絕巔,隻不過是看持劍之人是誰罷了。

在這藏書閣呆了大半日之後楊文鋒起身揉了揉額頭之後下樓,這一日看了不少劍典劍決之後也算是小有收獲,隻是這個過程對於楊文鋒來說並不能改變什麼,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那觀藏一腳成佛的大頓悟,也沒有王伯氹一人一劍壓得整個江湖抬不起頭來的霸道,但是他卻有一份不急不緩可水滴石穿的毅力和這楊府莫大的底蘊,如此他又何嚐不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呢?

楊文鋒下樓出閣之後邁步而回,途中恰巧聽到有幾個丫鬟在談論這玉陵城中的風流韻事,最終在他們的言語之中聽到了秋水庭合會幾個字眼,之後便是一個個在這玉陵之中極具盛名的年輕翹楚,聽到這些婢女談論這些名字時那恨不得立刻投懷的語氣楊文鋒不由微微一笑隨後看向天淵那個方向微微愣神。

“老頭子,紙老虎也得有個老虎的樣子,不然可是鎮不住場麵的啊!”年輕世子喃喃自語,之後眼神猛的變得有些認真。

世人言我是紈絝,誰言紈絝不可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