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鄉親的這種情感,這種鄉誼,體現了中華民族弘揚鄉誼、團結互助的光榮傳統,在中國僑界是十分難得的。
愛鄉愛家,造福桑梓
“葉落歸根”,這是在海外謀生發展的海南人共同的情結。他們不論在外麵發展得多好,不論走遍天涯海角,家鄉是他們永恒的牽掛,是他們永遠的根。每年清明節,海外的海南人都要回祖籍海南尋根祭袓;每年春節,不少海南華僑都要攜帶兒孫回老家團聚。
新中國成立前,廣大海南鄉親外出謀生,往往是孤身一人,把結發妻子留在家鄉,每年都有書信錢物寄回家,以供養家庭。更感人的是,海南廣大華僑不忘故鄉,情係故鄉,造福故鄉之情。他們有的捐資為故鄉舉辦學校、醫院,興修道路,有的回故鄉投資辦實業,為家鄉發展出力獻策。海南一些著名的書院、學校如羅峰中學、蔚文書院、私立瓊海中學、私立海南大學、海南華僑中學等都是瓊屬華僑、華人發起創辦的。如20世紀上半葉,祖籍文昌的“郭氏兄弟”,即馬來西亞著名瓊籍殷商、僑領郭巨川和郭鏡川,他們富了不忘家鄉,在家鄉文昌,他們捐巨資建造文昌中學“飛機樓”,帶頭捐款並發動南洋華僑捐助擴建海南中學,受到家鄉父老鄉親的讚譽。
又如旅居馬來西亞的瓊海籍華僑何麟書,在努力奮鬥成為橡膠業主、橡膠專家後,1906年,他籌資在海南興辦瓊安膠園,經過9年努力,終使膠園開割,為家鄉海南開創了橡膠種植產業,結束了中國不能大麵積植膠的曆史。何麟書為家鄉海南、為我國橡膠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像郭氏兄弟、何麟書這樣的海南海外鄉親數不勝數,其愛鄉愛家、造福桑梓的高尚品德值得大家頌揚。1992年到1994年,有319人次受到海南省政府的表彰,其中授予“赤子楷模”稱號的53人次,授予“愛瓊赤子”稱號的183人次。
傑出的海外海南人
親愛的青少年朋友,海外的海南人由於曆史、地理等因素,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品質,同時也湧現出數不勝數的政界精英、商界巨子、社會名流、文化科技名人,他們是海南人的傑出代表,是海南人的精英和驕傲。這裏,我們略舉一些例子。
“雲氏家族”第一人雲崇對
在泰國政壇,有一個赫赫有名的華裔“部長家族”,它就是祖籍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龍馬新村的“雲氏家族”。說到“雲氏家族”,就不能不先說家族的第一人:雲崇對(1840—1903年),他是“雲氏家族”的第一代瓊僑。
雲崇對出生於文昌縣(今文昌市)龍馬鄉。因生活所迫,青年時期的雲崇對於清後葉隻身出國謀生,在新加坡做短暫居留後,再到暹羅(即今泰國)。相傳,他初抵異邦,先是挑貨擔做大米買賣,接著在曼穀噠叻蓮改做餅幹生意。由於雲崇對聰明伶俐,為人忠厚,豁達大度,不久,這位胸懷大誌的瓊籍青年就奇跡般地贏得了當地姑娘娘坎·讚達軍的愛情。娘坎是當時曼穀噠叻市場主人乃炳與娘混的大女兒,為泰國名門閨秀。雲崇對才智過人,經營有方,又有嶽父、嶽母和妻子的鼎力支持,很快就獨資經營了初具規模的冷凍廠和其他產業,在當時的瓊僑中已頗有名聲。但他卻從不把產業和地位當做欺人的資本。他為人敦厚,哪個鄉親有困難,他都慷慨幫助,深得鄉親們的擁戴。他是旅暹瓊籍華僑最早的社團——瓊州公所(今泰國海南會館前身)的主要創建人和最早的主要負責人。光緒初年,他和廣大瓊僑在泰國創建昭應廟,用以拜祭瓊僑先靈“一百有八兄弟公”,籌組會文社,為故裏文昌修繕孔廟捐資獻款,他還在故裏大曾道村捐造柚木橋一座,深受鄉親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