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三的小羽因失戀情緒一落千丈,痛不欲生,在同學的引導下來到心理谘詢室尋求幫助。小羽向心理谘詢師訴說著自己的痛苦感受,並談及以前有過兩次戀愛經曆,可這次卻很傷感。當谘詢師問她:“你是怎樣看待大學生活的?”她說,“在大學裏我沒有別的同學壓力大,考上本科院校已完成了父母交給我的“任務”,而我大學的目標就是能順利畢業,畢業後的事情誰也不知道,找工作也不是件容易事,順其自然吧……”谘詢師漸漸浮現出小羽戀愛危機背後更大的危機是迷茫的大學生活。
大多數人認為,一份職業的擁有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其實,在20世紀之前,職業選擇對於多數人來說還不是什麼常事。換句話說“有一份職業”的理念自出現到現在也不過是一百多年。過去許多人隻是“子承父業”,生涯選擇幾乎不存在,你的生涯是命中注定的,不存在自己規劃和決策的問題,隻需沿著家庭為你鋪設的道路走下去。
那麼職業生涯規劃的觀點從何而來?有哪些因素促成我們對當前職業生涯問題的思考?
一、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發展曆史
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的理論與實踐,主要是由一種外部力量引起的,那就是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反過來引起了其他的變革。在歐美,新的大工業的發展如石油、鋼鐵、化工、汽車、造船、運輸、紡織、建築、銀行、公用事業等使整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大工業創造的各種機會吸引了來自農場和鄉村地區的勞動力,由於這些崗位是全新的,是上一代人從未經曆過的,當時社會有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社會分工和職業種類的變化越來越快,職業選擇成為他們必須麵對的問題,許多人不能適應這種發展變化的需要,自此職業指導和職業教育應運而生,期間經曆了大致三個階段:
(一)職業與職業指導階段(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
1908年,富蘭克林·帕森斯(FrankParsons)為了幫助人們梳理日漸複雜的職業選擇過程,在波士頓創建了職業指導局,指導求職者去審視他們自己的個性特點,調查當地的就業狀況,然後做出最佳的選擇。1909年,帕森斯的《選擇一份職業》一書出版,第一次係統闡述了科學的職業選擇理論,即特質因素理論,也稱人職匹配理論,該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每種人格模式的個體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類型。職業指導師通過對求職者特質的測評,在進行深入詳細地了解與掌握其人格類型後,幫助求職者進行比較分析,從而使其能夠更快地發現合適的職業並能取得成功。這個理論對今天的職業規劃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也正是由於帕森斯極富創意的工作及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被後人尊稱為“職業規劃之父”。與此同時,美國教育協會和美國中學校長協會等組織也開始大力推行職業谘詢。1918年,美國教育協會起草了一個報告,提出職業谘詢應作為美國中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從而確定了職業谘詢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
1959年,約翰·霍蘭德(JohnHolland)提出了一種關於職業選擇的人格類型理論,並開發了測量工具,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所開發的工具是迄今為止在職業選擇中最有影響的模型。
這一階段有兩大貢獻:首先,重視職業指導工作,強調科學的職業選擇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予以指導和幫助,開辟了職業指導這個新的研究和工作領域;其次,提出了職業指導的人職匹配理論,並將這個理論建立在理性、科學的方法基礎上。其不足表現在:一是靜態地看待職業,認為職業選擇是一次完成的;二是職業指導過程中,過於強調指導者的作用,將被指導者放在被動角色上,不利於被指導者成長;三是在職業指導的具體活動中,對心理學的因素考慮較多,而對經濟、社會等因素考慮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