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到天竺取經的高僧——宋 雲(1 / 1)

徒步到天竺取經的高僧——宋 雲

魏晉以來,佛教在中原廣為傳播。至南北朝時,由於各個割據政權大力提倡佛教,使寺院急劇增加,和尚隨處可見。開窟造佛,信佛達到鼎盛時期。敦煌位處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分合點,東西文化的交彙處。漢魏之際,佛教早已傳播到西域。南北道上的於闐、龜茲佛教更為興盛。敦煌作為西域進入中原的門戶,佛教首先傳人本地,再傳向中原。北魏初年,莫高窟早已開鑿,城鄉寺院林立,經聲不絕於耳。著名僧人宋雲小時候就生活在經聲朗朗的環境裏,非常崇慕佛法,開始學習佛經。宋雲成人後,當聽說北魏都城洛陽佛事興盛,寺院遍地,高僧雲集,便不辭辛苦遊學洛陽。後在洛陽城北定居,皈依佛門,專心修行。

北魏末年,皇帝的母親胡太後專權。她篤信佛教,為了博取國內廣大佛徒的擁戴,表示對佛的虔誠,鞏固自己的地位,她從數以萬計的僧侶中,選定宋雲、慧生等數人,派遣他們前往天竺(印度)求取真經。

宋雲是敦煌人,北魏明帝時曾為僧統之一。公元518年11月,宋雲一行從洛陽出發,迎著凜冽朔風,匆匆西行。途經今甘肅蘭州,青海樂都、西寧、湟源,計40天才到日月山。翻過日月山後,又頂霜冒雪、披星戴月西行23天,到達吐穀渾國(今青海都蘭一帶)。宋雲在此略住幾天,倒換公文之後繼續西行,沿今青海柴達木盆地北緣戈壁西進,翻越阿爾金山到達鄯善國(今新疆若羌地區),過且末、和田、葉城,經塔什庫爾幹,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缽和國。再過興都庫什山,於公元519年11月到達波斯。

從波斯折向東南,進入中印度地區,即今巴基斯坦境內的白沙瓦——當時犍陀羅國的都城。這裏是北天竺著名的佛教中心。早在公元3世紀這裏就興盛大乘佛教,形成了糅合古希臘雕塑藝術手法的佛教雕塑藝術——犍陀羅佛教藝術。宋雲一行在此參觀佛跡,登壇講經,學習佛經,交遊當地名僧,求得佛經,於公元522年月返回洛陽。

宋雲和慧生一行前後曆時5年,徒步過雪山,涉流沙,耐饑餓,忍幹渴,克服千難萬險,足跡踏遍西域諸國,從天竺帶回大乘妙經170部,並將沿途所見所聞和各國風土人情,寫入《宋雲家記》,後不幸佚失。幸好北魏秘書監楊炫之依據《宋雲家記》、《慧生行記》和《道榮傳》的有關記載,輯成《宋雲行記》,附於《洛陽伽藍記》-書內。《宋雲行記》是研究我國北魏時期與中亞、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諸國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民俗風情的寶貴資料,是對我國佛教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宋雲比唐代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經早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