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壁畫(第249窟)
第249窟是莫高窟早期的重要代表窟之一,時代屬西魏。該窟為平麵呈方形,覆鬥頂。這種窟形是早期殿堂式佛窟的繼承與發展。
窟內西壁開一大龕,龕內塑一形體清瘦的蹉跏倚坐佛像。佛像後巨大的背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蒸騰向上。佛像兩側繪有一批姿態各異的菩薩,軀體動態呈“S”型,人像顯得優美生動。
佛像南側繪手持一鳥者為婆蔽仙,原是外道仙人,是一個厭世出家的國王,被人利用,曾說天祀內可以殺生啖肉,因而受墜地獄之苦,成為佛教的“重罪之人”。畫中他手持一鳥,示有殺生之罪。
佛像北側手托一骷髏者是鹿頭梵誌。也是外道仙人,善醫術,能聽叩打髑髏之聲而知男女性別、死亡原因等。佛取羅漢髑髏以試之,鹿頭梵誌竟張口結舌,答不上來,成為佛辯論的手下敗將。手持骷髏是他的特征。這兩個人物都是作為佛教的對立麵畫在佛像兩側的。龕楣布滿了波狀忍冬和開放的蓮花。蓮花裏一個個化生童子,裸體披巾,輕歌曼舞。龕內北側上部的兩身飛天,一身吹笛,一身擊鼓。其形體呈大弧度曲線,以適合特定空間並構成運動的勢態,人體比例亦超出正常。其畫法是凹凸暈染與線描相得益彰。衣帶上的白色提神線流暢自如,使畫麵充滿音樂般的運動旋律。膚色變灰後顯出的白鼻梁、白眼睛,使麵部表情生動有神。
南北二壁的壁畫內容是對稱的,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是天宮伎樂,生動活潑,在富有立體感的彩繪雕欄裏,有節奏地排列著中國式殿堂和西域式圓拱門,以象征天宮。伎樂們有的執樂器演奏,有的揮舞長巾,載歌載舞。在南壁上左端圓拱門天宮中有一大頭人像,高鼻大眼,頭頂椎發,耳垂大環。帶有滑稽意味的大頭,畫在樂舞行列中,增加了歡樂氣氛。有人認為這是西域傳來的蘇莫遮(假麵舞),也有人認為是佛教中的“大頭仙人”。
中部在大麵積的千佛中央是小型說法圖場麵。佛像立正中,兩側各立二菩薩,均站在寶池中的蓮花座上。佛頭頂上有饕餮和雙鳳的華蓋,兩側各二飛天。上麵的一對穿交領長袍,衣帶寬鬆,清瘦飄逸,為“南朝式飛天”。下麵的一對半裸披巾,剛健有力,暈染厚重,手持蓮花,為“敦煌式飛天”。
下部為金剛力士,形態不一,有的俊秀如天童,有的猴頭狗麵,奇形怪狀,有的赤眉碧瞳·卷發怒目,有的擊鼓吹奏,有的比武或作托舉狀。
此窟最有特色的內容是窟頂的壁畫。窟頂藻井正中為圓形蓮花圖案,蓮瓣隱約可見,周圍飾以花草紋。佛經中常以蓮花池水以示淨土,蓮花藻井寓意著一個佛國淨土世界。
窟頂以下四披為上部天界。西披畫阿修羅,是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其身形長大,赤身,四目,四臂。二臂上舉,手托日月。足立大海,水不過膝。身後聳立著須彌山,表現了阿修羅形體高大,身過須彌,須彌山上繪有城堞,表現佛教所謂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釋天所居住的“忉利天宮”。阿修羅兩側繪有中國道教裏麵的風、雨、雷、電四個自然神。南側的雷公虎頭人身,兩臂生羽毛,張臂旋轉擊鼓,令人目眩,如聞雷鳴之聲。道教稱電神為“電豬”,畫中電神為豬頭形象,正揮動一金屬鑿子,砸石發光,是為閃電。
南披所繪西王母及其隨從仙人。我國神話傳說中,西王母居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的昆侖山上。其形象是“虎齒豹尾”,也有人認為西王母所居的昆侖山可能就是現在莫高窟對麵的三危山。山上現在還有一座王母宮。近幾年,台灣張淵量先生考證,西王母所居的瑤池就是月牙泉。壁畫中的西王母為貴婦人的美妙形象,乘三鳳車,著大袖襦拱手而立,前有馭車仙人,又有乘鸞持節的方士和飛天作引道和隨從,在天花旋轉、流雲飄蕩的氣氛中列隊西行。
北披畫東王公,著大袖長袍,乘四龍駕車,前有執韁禦者,車上華蓋重懸,旌旗飄揚。前麵是乘鸞持節揚幡仙人引導,後有天獸相隨。東王公也是道教中的神仙,據說他“長一丈,頭發皓白,人形鳥麵而虎尾”。此當為原始圖騰形象,後人多畫為帝王像。
四披下部所繪的地麵、山巒、樹木、水池、花草和各種動物充滿了人間生活氣息。有奔馳的野生物,帶仔的野豬,覓食的山羊,張望的獼猴,漫步山野的灰狼,蹣跚而行的白熊,拴在樹上的雙馬等。北披狩獵圖尤為生動,前麵一獵人躍馬山間,返身回眸,張弓搭箭,身後一猛虎飛身前撲,場麵驚險,扣人心弦。獵人和馬用厚重色彩填塗,造型概括簡練,猛虎用生動有力的土紅線白描而成,形成虛實對比。遠處又有一獵人騎馬疾馳,手舉標槍,追逐奔騰的一群黃羊,擴大了畫麵景深,使狩獵場麵更顯廣闊,氣勢磅礴,是敦煌壁畫最生動的狩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