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意外(1 / 2)

“我的論文就從調查明獻湣太子開始吧。”

合上厚厚的《惟罪錄》,朱清逸揉揉了太陽穴,喃喃自語。

他站起身來,拉開了半遮的窗簾,努力睜眼向遠處眺望,遠處初升的太陽正漸漸變得刺眼,一束陽光透過窗外銀杏樹的葉子,把斑斑駁駁印上了他白皙削瘦的臉龐。

連日來的勞累讓他精神有點恍惚。做為南方某高校一名曆史係的本科生,也作為對於明朝曆史充滿興趣的偽明粉,整日埋頭在繁雜的大部頭明末史籍中,讓他有時候對時間和曆史變得遲鈍,甚至有一刻他感覺自己就身處在15世紀的中國。

剛剛過完二十一歲生日的朱清逸慵懶的伸個懶腰,把因為長期熬夜的而略顯佝僂身子逐漸的拉伸,180公分的身高讓他得到了很多女生的青睞,可他不關心。就像周圍同學紛紛為今後的工作而忙忙碌碌的時候,他卻隻想著做好自己的本科論文。

用力搓了幾下有點僵硬的臉龐,眼神卻漸漸明亮了,那種夾雜著興奮和疲憊的眼神,讓他看上去有著單純卻又執著的魅力。

他選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一份關於明獻湣太子朱慈烺的研究。這是一個曆史謎案,關於大名鼎鼎的明末皇帝崇禎的太子生世一直是曆史上的懸案。關於他或死或生的各種結局眾說紛紜,朱清逸喜歡這樣的曆史問題,挑戰性和想象力並存的東西總能激起他的欲望。

“明天就出發去梅州吧”

朱清逸拿出製定好的行程表,在第一項上畫了一條紅線,有計劃的工作是他的習慣,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個謀定而後動的男人。

第二天的天氣一如既往的好,這個南方城市總是如此溫暖。坐上火車的朱清逸,靠著窗思考著這次的行程。

“梅州有眾多關於明獻湣太子的傳說,有很多民間風俗總是與明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比如如今三月十九,依然有祭拜太陽的習俗,這在中國風俗沿承上很是另類,日月為明,不知道和明朝有沒有關係了?梅州是明朝東宮侍讀學士李士淳的故鄉,眾多野史記載李士淳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救了朱慈烺逃回故鄉,當地現在還有諸多遺跡,我得去看看。。。。。。”

火車節奏的搖晃,伴著車廂裏時有時無的廣播,滿腦子思緒的朱清逸漸漸睡去。

五個小時很快過去,朱清逸踏上了這片人傑輩出的土地。一路顛簸,終於到達了今天計劃去的目的地--李士淳故居。

李士淳,字二何。是明末東宮侍讀學士,也就是獻湣太子朱慈烺的老師。他二十五歲的時候,也就是萬曆卅七年,高中廣東鄉試解元。之後崇禎元年高中會試會魁,終於踏上了優則仕的路途。之後曆任知縣,並捐資助學,興建書院,被人稱為“閩南先生”。是個名副其實的清流。在明朝這個文貴武賤,士大夫與天子共天下的曆史時代,李士淳憑借自己的學識才能很快獲得崇禎的賞識,召對稱旨,欽取第一,授翰院編修,並被命為東宮侍講。至此成為朱慈烺的老師。

之後到崇禎十八年,北京城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二何先生也被農民軍擒獲,但他滿腹忠貞報國,為君王盡忠節義。雖然遭受農民軍威逼利誘,也誓死不做大順的官。之後農民軍敗亡出北京城,相傳他偶然遇到同在農民軍首領之一劉宗敏大營內的太子朱慈烺,遂曆經艱險,秘密護送他回到自己家鄉梅州。自己也投身於抗清複明的事業。

對於這些掌故,朱清逸自然是爛熟於心,之所以決定首先到梅州考察也是因為這裏有少有實物可以見證那段風雲際會卻又雲波詭譎的曆史。

站在破敗的“圍龍屋”的石板廣場上,朱清逸卻像偶然發現了驚天寶藏的俠客。這座坐落在梅州鬆口鎮,相傳為朱慈烺稱帝登基用的小型宮殿,已經茅草叢生,說不盡的辛酸滄桑。朱清逸卻閑的極為興奮,按說學習曆史的人,有坐冷板凳的功夫,不會這麼喜形於色,可朱清逸卻捧著手裏那台攢了半年錢才買到的照相機到處拍攝。好在此處幾乎沒有什麼遊客,不然偌大的圍龍屋怕也要人仰馬翻。沉迷在自己研究考據中的朱清逸,不知不覺來到了圍龍屋的後殿,這裏古木參天,因為已經臨近黃昏,視線不是非常明朗,一般人走到這座數百年荒廢的地方也是背後發涼,朱清逸卻在感歎曆史的偉力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