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時尚一瞥(2)(1 / 3)

關於《糖》

20世紀和新世紀之交,棉棉的擬自傳體長篇小說《糖》發表,讓美女文學風波再起。這位小說天地裏的行為藝術家,將小說的諸多傳統置之一邊,自稱“用身體檢閱男人,用皮膚思考”,小說“是用身體去寫的”,其作品摻入了特有的“殘酷青春”氣息。《糖》裏有酒吧、有搖滾、有天才的藝術家們,有可卡因(毒品),還有“糖”似的扭曲變形的身體,有了這些,再加上傳媒爆炒“衛慧、棉棉之爭”,在“無恥”與“下三濫”的唾沫戰中,《上海寶貝》與《糖》銷量大增,美女文學風行內地,並逐漸在當地形成一股“棉棉現象”。一個因推銷“美女”品牌受寵,一個以“身體寫作”揚名。棉棉也與衛慧一道,迅疾成為了“美女作家”浪尖上的巔峰代表。

《糖》這部被稱為“殘酷青春”的中國前“文壇壞女孩”的書,以“我”與賽寧的肉體與感情為主線,敘述了一個“問題女孩”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幾個同樣有“問題”的少男少女的故事。小說的主要人物紅(也即“我”)其實隻是個單純卻又任性、早熟卻又幼稚的女孩。高中同桌玲子的自殺事件,使她迅速滑入“問題少女”的泥潭。因此她退學,當走穴小歌星、商人和賽寧同居……她追求浪漫的愛情,為賽寧釋放了一個十幾二十歲少女的所有狂熱和力量,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但她深愛的男人賽寧在同居四年後隻留下一張紙條就離家出走了。紅為此深受傷害,並以墮落的方式消耗自己的生命。她接觸毒品、性、同性戀,與心裏同樣空洞的各種不同的另類男女一起,用身體試驗對方,用皮膚品味感覺。當紅經曆了酗酒、吸毒、戒毒、自殺等動蕩生活之後,賽寧又回來了,但他們之間無法進行傳統意義上的重修舊好,卻又割舍不斷,糾糾纏纏長達十年,並為此深受折磨。“全書以26個英文字母為順序,向我們層層揭開一個又一個傷感故事”,構造了一個“問題女孩”對自由與失控,親情,友情,愛情,愛與被愛,性與愛,性與身體,真理與混亂,理想與欲望等問題的認知過程。殘缺的生活,殘缺的年少,殘缺的感受,殘缺的愛,沒有甜蜜隻有糖,沒有認真隻有真實。棉棉表現了那些沒有未來的一代人的病態的生存方式和青春迷茫的深沉痛苦。因此,有人把棉棉稱為“異地的花朵,雖然美麗誘人但卻含有毒素”。

關於人物

《糖》中的人物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叫真正的另類。小說的女主人公——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女孩,她總是那麼奢靡慵懶,她的情人賽寧,這個搖滾樂隊的吉他手,也是個癮君子,和她一樣無所追求。棉棉如此為男女主人公畫像:“我和賽寧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都酷愛巧克力,我們都來自破碎家庭,我們的童年都極為陰暗,我們的書都念得不好,我們小時候都沒什麼孩子理我們……”沒什麼真誠的同伴,父母無暇顧及,長大後便自然形成了孤僻古怪的性格,厭世惡俗,沒什麼理想,不關心別人,不顧別人的感受,一味追求自由瘋狂的隨心所欲,強烈渴望愛又恐懼被愛。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淪,不斷地分離又在一起。他們毫無顧忌地酗酒,不計後果地吸毒,也不問底細地同居和來者不拒地做愛。在瘋狂的隨心所欲中,他們不計一切代價地滿足自己的物欲食欲色欲等一切願望。打口碟、收音機頭樂隊、搖滾生活、流離失所、愛、毒品、性、酗酒、自虐、傷害、恐懼,這是生活的全部,繁亂又空洞,蒼白且虛弱。殘酷的青春,受傷的愛情,迷茫的痛苦,最身體、最直感、最私密的另類體驗,試圖將痛苦咀嚼成為糖的棉棉,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從未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出現過的人物,在此書中閃閃發光。”

關於評價

棉棉因《糖》而被稱為“美女作家”,盡管她本人並不予以承認。有論者說:“棉棉在花花世界像一朵雪蓮花兀自盛開。女孩子可以學棉棉的裝扮,學棉棉的狂野,但肯定學不來棉棉內心的痛苦與深沉,這是非凡的經曆與天賦造就的。像李娜、吳士宏都不漂亮一樣,棉棉同樣不是一個美女,但她要比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所謂美女更美——那是一種驚心動魄的美,隻能讓人目眩神迷。”

棉棉因《糖》而出名,棉棉現象從國內輻射海外。棉棉有一張嘴裏叼著煙的照片經常出現在媒體上。小說出版當年,大街上很多人都在模仿《糖》裏麵的女主角。在英國的街頭,經常可以在地鐵裏看見有人拿著棉棉的新書,封麵照片是李亞鵬在為棉棉點煙。2001年,棉棉的書在歐洲比在中國還走紅,法國著名的出版社一版、再版棉棉的《糖》。與此同時,相關熱評出現在各國各報刊及網站。美國《遠東經濟評論》上對棉棉的評價:“中國最具震撼力的青年作家之一。”“《糖》,比《猜火車》更生猛的作品。”《時代》周刊評價說棉棉“是中國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棉棉的小說深入探討新一代中國青年最深刻最內部的經驗。”《國際先驅論壇報》:“她是最完美的Diva!這位上海的文化偶像從未停止過她的腳步,活躍於每一個重要的時刻。”法新社:“棉棉是90年代最獨特的聲音,她不為自己痛苦的過去而哭泣,她冷靜地分析自己以及那些邊緣青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