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單穴臨床研究綜述與學術論文題錄(十九)(1 / 3)

針刺四神聰穴的綜述四神聰為經外奇穴,位於頭頂部,當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共四穴。據曆代文獻記載,其主治有失眠,神經衰弱,血管性癡呆,梅尼埃綜合征等神誌病。筆者就近年來四神聰在臨床上的應用總結如下。

一、穴名與主治

四神聰穴的定位與主治功效,曆代文獻記載大同小異。如《資生經》王注:“神聰穴在百會四麵各相去1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3分。”《銀海精微》孫注:“患眼疾、偏正頭痛,從百會穴為中,四邊各開1寸半,乃神聰穴也。”《聖惠方》王注:“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麵。各相去同身寸1寸,是穴。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針入3分。”《集成》廖注:“神聰四穴,在百會前後左右各相去1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3分。”《圖翼》張注:“前神聰去頭5分,自神庭至此共4寸。主治中風、風癇灸3壯。後神聰去百會1寸主治中風風痛灸3壯。”《腧穴學》楊注:“神聰別名四神聰,在百會四麵,各相去同身寸1寸。”《聖惠》“主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狂、癇證、偏癱、腦積水、大腦發育不全。”上述諸家對四神聰穴的定位爭論較少,但其主治作用隨著醫學的進步與發展,也會逐漸擴大[1]。

二、臨床應用

四神聰的應用:四神聰,即百會穴前後左右各一寸處之四穴。《太平聖惠方》指出“神聰四穴,……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入三分”,《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鑒》言:“四神聰,奇穴……針二至三分,灸一至三壯,主治頭痛,目眩,癲癇,狂亂。四神聰與百會穴同功而刺激更強,可針可灸,臨床上多用四神聰代百會穴治療各型神誌病[2]。

筆者在臨床上以百會為中心,前後左右各相去同身寸1寸是穴。針法是四支針尖均向百會穴方向進針,以15°的角度橫刺、刺入,深度以同身寸0.5~1.5寸,可灸、可加電。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認為以四神聰為主穴,配合有關腧穴可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對由神經功能失常或心理障礙引起疾患更為適合。

神誌病泛指因“七情”內傷所致氣血鬱結,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紊亂影響大腦清氣,竅閉神匿,經絡不通所致疾病。其病位在腦,其表現抑鬱不暢,精神不振,胸悶脅痛,善太息,納呆,失眠等症。類似現代醫學神經官能症,精神病早期臨床症候群的總稱,屬祖國醫學鬱證,髒躁證等範疇。臨床上目前多采用疏肝理氣解鬱,清肝瀉火解鬱,養血安神諸法治之[3]。

按:王清任認為“腦為元神之府,靈機記憶在腦不在心。”“多年無記憶者,腦髓漸空,患者年過七旬,髒腑氣血已衰,複卒中,則氣血更虛。氣血虧虛無以充養腦髓而致髓海漸空。故取腦部之四神聰,人中以益智生髓,太溪,足三裏補脾胃、益氣血,更取神門以寧神。”《玉龍歌》:“神門獨治癡呆病,轉手骨開解穴真”,諸穴合用,相得益彰,氣血充盈則髓海自充。現代研究認為:針刺頭部腧穴,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腦組織的代謝,調節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從而提高腦的功能[4]。

(一)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一類以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常有情緒煩惱和心理生理症狀的神經官能症性障礙。屬於中醫“不寐”、“多夢”、“健忘”等範疇。臨床表現睡眠障礙:入睡難,多夢,易驚醒,睡眠淺,睡眠節律紊亂;衰弱症狀:精神萎靡,困倦乏力,易疲勞,不能用腦或腦力遲鈍,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興奮症狀:易興奮,對指向性思維感到吃力,對聲光刺激敏感;情緒症狀:易煩惱,易激惹,易傷感等。發病原因與心、脾、腎虛弱和失調有關,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種易感素質或不良的個體特征,大都存在持久的情緒緊張或精神壓力,導致神經係統功能過度緊張。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是大腦皮質內抑製過程弱化。內抑製過程減弱時,神經功能的興奮性相對增高,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強而迅速,細胞能量消耗增大,臨床表現為易興奮又易疲勞;同時大腦皮質功能弱化,其調節和控製皮質下自主神經係統功能也減弱,從而出現各種自主神經功能亢進的症狀。

近年來伊洪濤等采取患者四神聰穴,用四根1.5寸毫針沿皮刺入帽狀腱膜下,進針1寸,針尖均向後。取得針感後,取相對的穴位通電,每兩針通電30min,共60min。波形為疏密波,頻率100次/分,10次為1個療程。此種方法通以疏密波電流可以對大腦皮質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使大腦保護性超限抑製解除,加強大腦對自主神經中樞調節,因而對該病症狀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5]。

(二)失眠症

此證屬中醫學的不寐範疇,與神誌密切相關。《景嶽全書·不寐》中指出:“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故對不寐的治療宜主以安神鎮靜。皆神由心主,為腦府所用,《靈樞·邪氣髒腑病形》雲:“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麵而走空竅”,稱“頭為諸陽之會”,“元神之府”,所以,安神首當安寧腦府,神用有常,則可晝寤夜寐。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在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具有安神益誌,健腦調神之功效,對促進睡眠,充養精神,強化記憶無不起主要作用;百會鎮靜定誌,充益髓海,與四神聰相輔相成。配神門穴,手少陰心經之原穴,養心血,益心氣,安心神;太溪穴,足少陰腎經之原穴,補腎氣,滋腎陰,充腦髓,二穴同氣相求,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從而調整機體的功能狀態,裨益睡眠好轉。全方共奏調神、養心、補腎、健腦之效,達到神安則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