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中醫藥學純屬臆造的虛玄話語(1 / 3)

嚴複(1854~1921年)字幾道,晚號愈野老人。福建福州人。特賜文科進士出身,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在英國期間精心研讀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學著作。曾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政論,力主變法圖強,以西方科學取代八股文章。他的著述有《嚴幾道文集》、《愈懋堂詩集》及《嚴譯名著叢刊》等。

嚴複認為中醫藥缺乏實際觀察和邏輯推理,將中醫藥歸為風水、星相算命一類的方術,認為中醫藥是純屬臆造的一套似是而非的虛玄話語。1905年嚴複在他所譯《穆勒名學》的按語中說:“中國九流之學,如堪輿、如醫藥、如星卜,若從其緒而觀之,莫不順序;第若窮其最初之所據,若五行支幹之所分配,若九星吉凶之各有主,則雖極思,有不能言其所以然者矣。無他,其例之立根於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故也。”他還說過,中國與西方觀念上最相背的是,“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

1912年嚴複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他的中西文化比較觀逐漸成熟,開始進行自身反省,趨向對傳統文化的複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因此,嚴複也曾試圖將北大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他雖然用心良苦,但也因其與當時的潮流不合而難以有所作為。1918年回到福州養病。“五四”時期又反對學生運動。

陳獨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懷寧縣(今安慶)人。我國新文化運動的一麵旗幟,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898年春考入求是書院,1901年赴日留學,1903年因參與剪湖北學監辮子的活動,被強行遣送回國。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1915年起創辦並主編《新青年》,1917年春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1918年冬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1920年初,和李大釗等開始探討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19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黨的中央局書記。後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屆、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屆、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1932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1942年5月27日病逝於四川江津。

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極力呼喚民主與科學,聲討專製與蒙昧,同時也對中醫藥學進行了猛烈批判:“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複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其說且通於力士羽流之術;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為何物也!”

梁漱溟(1893~1988年)原名渙鼎,字壽銘,廣西桂林人,生於北京。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曆任南北統一內閣司法總長秘書、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梁漱溟以“一生心血,全副肝膽”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路向”,並為之不懈奮鬥,發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著作,主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中國文化要義》等。1988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梁漱溟在其著名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以中醫為例分析了中國“有玄學而無科學”因而沒有走上科學道路的原因:“中國說是有醫學,其實還是手藝。西醫處方,一定的病有一定的藥,無大出入;而中醫的高手,他那運才施巧的地方都在開單用藥上了。十個醫生有十樣不同的藥方,並且可以十分懸殊。因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藥,都是沒有客觀的憑準的。究竟病是什麼?‘病灶’在哪裏?並不定要考定,隻憑主觀的病情觀測罷了!(在中國醫學書裏始終沒有講到‘病’這樣東西)某藥是如何成分?起如何作用?並不問。隻拿溫涼等字樣去品定,究竟為溫為涼,意見也參差的很。他那看病用藥,哪能不十人十樣呢?”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幼年時從師學習,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1926年3月,梁啟超因患血尿不愈在北京協和醫院動手術,由於醫療事故錯切了右腎,“割掉的右腎,並沒有絲毫病態”,由此惹起社會上許多議論,北京有好幾家報紙責難協和醫院。盡管他後來知道“這回手術的確可以不必用”,但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仍然在6月2日《晨報》副刊上為協和醫院進行了辯護:“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即如我這點小小的病,雖然診查的結果,不如醫生所預期,也許不過偶然例外。至於診病應該用這種嚴密的檢察,不能像中國舊醫那些‘陰陽五行’的瞎猜。這是毫無比較的餘地的。”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魯迅在孩提時代就領教了“中醫”,他在《父親的病》中通過對父親生病接受中醫藥治療經過的描述,以此來證明中醫藥完全就是迷信,一點科學道理都沒有。後來他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係統學習西醫知識後,“便漸漸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隨後,他在許多作品中對中醫進行猛烈的批判,這與他在留日期間所接受的西方醫學教育和親眼所見父親被“庸醫害死”有很大關係。

當梁啟超的右腎被誤切除後,魯迅也在《華蓋集續編》中寫到:“自從西醫割掉了梁啟超的一個腰子以後,責難之聲就風起雲湧了,連對於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學家也都‘仗義執言’。同時,‘中醫了不得論’也就應運而起;腰子有病,何不服黃芪歟?什麼有病,何不吃鹿茸歟?但西醫的病院裏卻也常有死屍抬出。我曾經忠告過G先生:你要開醫院,萬不可收留些看來無法挽回的病人;治好了走出,沒有人知道,死掉了抬出,就轟動一時了,尤其是死掉的如果是‘名流’”。

胡適(1891~1962年),學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詩人、學者,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