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A-V綜合征(一)(1 / 1)

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1977年(綜述):12-17

A-V綜合征,又稱Urist綜合征,乃指水平位斜視(內斜視或外斜視)當向正上方及正下方注視時,斜視度有一定的增加或減少而言,同時在眼球轉向六個主要注視方向時,可以伴同垂直位斜視(上斜視或下斜視)。

Costenbade首以字母形象稱之為A-V現象,此後又有4種少見類型被描述,如X,Y,λ,現象。其他作者如Jampolsky,Knapp,Fink,Dunlap,Hamifon及Tamler也相繼有報道,而稱之為A-V綜合征。其它文獻上有關本病,早有記載,不過另有名稱。在1951年以前,如Duane1987年,Berke1946年,Mclean1948年,Urrefs Zavalia1948年,認為本病係垂直位肌肉異常引起,自從1951年Urist詳細報告了本病,並認為係水平位肌肉異常引起以後,有關本病的原因和治療,意見紛紛,各有其理,至今尚未統一。

本綜合征,並不少見,Urist1951年報告了615例水平位斜視,其中50%病例屬於A-V綜合征,其他作者統計的發生率,如Costenbader15%,Knapp12.5%,Capelli17%~28%。Costenbader1964年報告421例A-V綜合征中,V-內斜視最多,計171例41%),次為A-內斜視,計105例(25%),其次為V-外斜視,計97例23%,A-外斜視最少,計48例11%。北京工農兵醫院眼科(1963)在12歲以下兒童,各種斜視457例中,發現30例A-V綜合征,占6.56%,其中V-內斜視17例56.66%,V-外斜視7例23.33%,A-內斜視5例16.66%,A-外斜視1例3.45%。

分類

內斜視和外斜視均可有A-V現象的表現,文獻上對本征的分類很多,Urist1951年報告615例水平位斜視中,50%病例有A-V現象,並分為以下四組:

第一組:內斜視合並兩眼內轉時之上斜視。

第二組:內斜視合並兩眼內轉時之下斜視。

第三組:外斜視合並兩眼內轉時之上斜視。

第四組:外斜視合並兩眼內轉時之下斜視。

Tamler將A-V綜合征分為純與不純的二種,前者指水平位斜視,當向上或向下注視時,斜視度有不正常的改變而言,後者指除了向上或向下水平位斜視有不正常改變外,在其它六個主要注視方位轉動時,另有垂直位斜視的出現。

Costenbader,Burian等以形象字母A-V來形容這種斜視度的改變,稱之為A-V現象,後又加上四種少見的現象,X,Y,λ及λ現象,計有八種類型。

1.V-內斜視:內斜視的度數,在注視下方時較注視上方時增大。

2.A-內斜視:內斜視的度數,在注視上方時較注視下方時增大。

3.V-外斜視:外斜視的度數,在注視上方時較注視下方時增大。

4.A-外斜視:外斜視的度數,在注視下方時較注視上方時增大。

5.X-外斜視:向正前方注視時,有輕度外斜視,當向上或向下注視時,外斜視度數增加。

6.λ-現象:向正前方注視時,無內斜視或內斜視很小,當向上或向下注視時,則內斜視度數增加。

7.Y-現象:向上方注視時有外斜視,向正前方及下方注視時,無斜視。

8λ-現象:與Y-現象相反,向下注視時有外斜視,向正前方及上方注視時,無斜視。

後二種現象,Y及λ,僅僅是V-外斜視及A-外斜視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