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龍祖(1 / 2)

傳說中仙界仙人,個個法力無邊,呼風喚雨,不過呼吸之事,舉手投足之間,地動山搖,如是仙人大發雷霆,恐怕連天都要打破。

仙界自然廣大以極,就連仙界的仙人,也不知道其到底有多廣闊。仙界的天地元氣,也就是仙氣,濃鬱以極,以至於許多地方都凝結成仙霧。仙界的仙草如果不是本身的關係,大部分顏色並不會隨時間變化,因為仙界沒有四季變化,絕大多數地方氣候四時如一。仙霧凝結的地方,仙草還會發出瑩瑩的光華。

在每十萬年一次的大元氣潮汐中,仙界與魔界之間的隔界之力也會受到衝擊而變得薄弱,甚至出現漏洞,使得仙界與魔界相通,但是魔界隻在上古之時頻繁入侵過仙界,其後次數越來越少。中古之時,已基本慢慢消失。到了近古百萬年來,已是銷聲斂跡。其中緣由,隻因為魔族相對於仙人肉體太過強大,足以以一當五,占據了絕對優勢。是以,一開始,在上古之時的交戰中,魔族大占上風,仙人們隻得依托陣法禁製進行防禦,方才能夠堪堪抵擋。

然而魔族混亂而殺性重,傷天之和,對於大道的領悟自然遠遠不如仙人。在漫長的歲月中,仙人們的道法與法寶威力越來越大,魔族雖也有發展,但終究漸漸地處在了下風。尤其百萬年前,仙界先後出現了五位仙帝,而魔族卻隻有一位魔祖出世,尤其是五大仙帝中的龍祖,更是能僅憑一己之力,便與魔祖打得不分上下。從此,魔族雖然十分不甘,卻終於不敢再隨意招惹仙界。

仙界大陸最東部方圓約六千裏,是為龍德領;龍德領最東部臨海,有一座向龍德領內突出,高萬丈,南北相距一百五十裏的弧形陡峭石峰,名為龍踏峰;龍踏峰再往東兩百五十裏,有兩座相距一百二十裏,方圓皆為六十裏,高皆為十萬丈的插天柱形石峰,距峰頂三分之一處,常年雲霧繚繞,遠遠望去,形如山門,是為龍門。若為一日辰時立於龍踏峰頂望海而觀,旭日東升,霞光萬道,恍若天門中開,恢弘磅礴,歎為觀止。而若站於兩峰陰影裏,則有如站立於巨人跟前,而隨著旭日升起,那巨人抬起的腳仿佛隨時都要踏下來一般,心中有如萬斤巨石壓住,快要喘不過氣來,隻驚歎那鬼斧神工,驚心動魄。龍踏峰也由此而得名。

龍門再往東九百九十九萬裏,有一處方圓十萬裏的奇異之所。在這片地方的外圍,海水竟成逆時針緩慢旋轉,從外麵望去,竟恍惚略微的向內傾斜,而其上的雲氣,竟也被帶動得緩緩旋轉,就不知那九天之上的星辰,是不是也會跟著一起旋轉起來。從最邊緣往內,海水的轉動速度逐漸減緩,過了三萬多裏,海水已徹底平靜。海水澄淨透明,似乎低頭望下去,視線便能一直及底,但其實卻如負天觀井一般,幽幽哪可見底。其上天空亦平靜異常,澄淨空曠,仿佛能望見天外。

在這片平靜的海麵之下深達十萬丈之處,邊緣處是一圈萬丈高的環形海底山脈,將其中心方圓三萬裏之地圍成了一處海底盆地平原,而其正中心方圓三千裏,又有一圈高大宮殿建築,分成九處群落,成環形分布。這些宮殿樓閣都有千丈之高,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其間裝點著數百丈高,甚至千餘丈高,血紅、火紅、碧綠、明黃、湛藍等等各色珊瑚。宮殿圍成的中心處,有一座仿佛用一整塊巨大青石雕刻而成,方圓一萬五千丈,高一千丈的圓丘法壇。法壇由九千九百九十九級環形台階以及中心處的圓形平台構成。台階每級高一尺,寬半丈,頂處圓台方圓五千丈,邊緣共有八對十六根柱子,這些柱子高六百丈,每根與相鄰兩根柱子的距離,一為一百丈,一為八百丈。每兩根相距八百丈的柱子頂端由一根雕刻有星辰圖案的橫梁連為一體,正對八卦方位。九處宮殿群與這法壇便構成仙界大名鼎鼎的九龍八卦陣,而這片宮殿便是仙界大名鼎鼎的東海龍宮,而這法壇便是龍祖平日打坐修煉之地。

但是此刻,其上卻並不見龍祖身影。此刻的法壇上,正有一團巨大的五彩斑斕,祥光萬道的雲霧在翻湧著。

而法壇之下,正有一高大男子負手而立,神情緊張地注視著法壇之上的祥氣雲團。此男子紫袍金龍,玉帶祥雲,麵相威猛而寬厚,正是龍祖尊駕。而大名鼎鼎的龍祖,此刻正在焦急不安地等待著。而至於焦急的緣由,乃是龍祖的愛侶麒英娘娘正要誕下麟兒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