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雪峰山會戰勝利的消息傳到戰時首都,大街小巷頓時成為了歡樂的海洋,市民紛紛燃放鞭炮慶祝。此時,正值中國國民黨四中全會召開,戰區總指揮何應欽將軍登上主席台,向大會作了雪峰山會戰的軍事報告,會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場慘烈的會戰被《紐約時報》稱為“中日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中國戰區再無大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1日,侵華日軍代表今井武夫將軍飛臨芷江簽訂了投降書,低下了高仰的頭顱。
桃花坪。深秋暮色裏,孟章母親在蕭瑟秋風中,扶著溪邊古柳朝對麵的青山張望。望著望著,她仿佛看見孟章挎著火槍,槍口上插著一叢金燦燦的野菊花,正笑吟吟地向她走來。到了風雨橋那頭,卻揮揮手,轉身走了,寬闊的背影漸行漸遠,融進了蒼茫山野裏。
母親不由得呼喚道:“孟娃子,你回來——”
回來——回來——回來……空曠的田壟響起了深情憂傷的回音。
這是母親對兒子的深情呼喚,是大山對子孫的深情呼喚。
公元二00五年。秋日,清早。
在東升的秋陽映照下,從辰州市開往雪峰山深處虎頭鎮的早班車上,坐著一對年輕男女。他們顯然是處於熱戀中的情侶,那女孩依偎在小夥子的懷裏,不時指著車窗外掛在山嶺間的流泉飛瀑,和路邊萬綠叢中的一樹紅葉,發出一聲聲驚歎。
見他兀自聽著MP3,並沒有跟她同心同德觀賞這秋日的山景,便噘了櫻桃小嘴,在他臉上捏了一把。看著男友取下MP3,莫名其妙地望著她,不由得意地格格笑將起來。
那小夥叫侯山亭,重慶秀山人,是市誌辦的幹部。一日翻看市誌,看到桃花坪和雷公寨瑤漢火槍隊英勇抗日的事跡,心裏不禁一愣。桃花坪,好熟悉的地名,記得在家鄉的族譜中看到過。族譜記載著,秀山侯氏始祖明武公,妣艾氏,是鎮遠公次子,明初從辰州府桃花坪遷往秀山,遂於秀山繁衍生息。到了山亭這一代,已是明武公三十三世裔孫了。
這年正是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日子,山亭決定利用雙休日去一趟桃花坪,一來可采訪火槍隊的抗日事跡,進一步充實市誌有關火槍隊的記載,二來可尋根問祖。他與同事一商量,同事認為很有意義,隻是歲月滄桑,不知還有健在的昔日火槍隊員麼?山亭與大學同學兼女友的曉雲一商量,曉雲倒是興致勃勃,說正好秋遊一趟呢。
山亭決定去桃花坪和雷公寨後,又細細地準備了一番。火槍隊手持火槍與武裝到牙齒的日軍戰鬥,他們是怎樣打敗敵人的呢?當年火槍手的武器火槍的射程到底是多少?他帶著這些疑問,在網上查了不少資料,又將市誌關於火槍手事跡看了一遍。
於是他知道,火槍產生於宋代,叫突火槍,槍筒為竹管,其射程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那時的火槍其威懾力遠大於殺傷力。明清以降,發明了金屬管火槍,有效射程大有提高,但也在50-100米之間。明朝軍隊的神機營實際上就是火槍火炮隊。康熙時期著名的雅克沙之戰,清俄的部隊都使用了火槍,清軍取得勝利,迫使俄國人簽訂了。那是清軍對外戰爭中取得的第一場勝利。
至於西方,英國佬16世紀初發明了火繩火槍,也就是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中的火槍,後來,改進工藝,發明了燧發火槍,精準度和射程有了提高,美國獨立戰爭使用的就是這種改造升級版的槍。
而雪峰山深處的山民們使用的火槍是火紙火槍,長長的生鐵鑄管槍筒,連扳機和槍托都是生鐵鑄就的,扳機扣動打火紙後,轟隆一聲,鐵砂做的彈丸就擊發出去了。山亭想,也許正如發明了汽車後馬車工藝就不會改進一樣,有了步槍,火槍的工藝也停滯不前了,因此眼下山裏的獵人使用的火槍還是當年火槍手的火槍工藝吧。
他特地在農貿市場請教了一個賣野味的山民。那個彪悍而樸實的漢子告訴他,他使用的火槍還是祖父傳下來的,估計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內。並且好客地邀請山亭上他們家鄉去跟他們狩獵,火槍的槍聲響亮,很好玩的。
山亭在翻看地方誌記載著火槍隊的抗日事跡時,感歎隻有區區幾百字,並不能了解火槍手抗日事跡的全貌。他隻知道,桃花坪和雷公寨的父老鄉親有不少參加過火槍隊,不過現在隻怕都已經作古了。當然,山亭也知道當年的火槍手也沒有蠢到手持火槍與日軍打陣地戰的地步,他們多是利用熟悉山地的地形地貌采取伏擊和打冷槍的戰法打擊敵人。
因此我們這些後人不能因為沒有經曆過那場使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時候的戰爭,就對當年火槍手的一腔熱血采取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那樣的話,就愧對先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