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本書重印之機,我對書中論述略作了些增訂,並抄錄了今年發表的幾篇文章於後。這些文章對曾國藩其人其事均有獨到而深刻的評論。
付稿後,彭富強同誌囑我寫篇後記,我躊躇再三,隻得應命,於是趁此說幾句有關農民戰爭的話。古代中國乃至古代世界的農民戰爭,盡管它們發動的初因,它們的行動口號,它們的運動方式和鬥爭策略,形形色色,紛然各異,盡管它們的實力或大或小,盡管它們進行的時間或長或短,但它們的結局大多是失敗的,壯烈的;個別的農民戰爭,被某些人(如朱元璋)利用,成為了改朝換代的工具。但就農民戰爭本身而言,也是失敗的,壯烈的。它們的失敗,盡管可以找到先天的弱點、後天的缺點的多種證據,盡管皇權主義在它們的領袖人物中或濃或淡地存在,但它們對封建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卻是巨大無比的,是可歌可泣的;它們是農民群眾“要飯吃”、求少受剝削的民生運動,是農民群眾“求生存”、盼少受壓迫的民權運動,這個基本性質卻是鐵定的,即使是開明的封建統治者及其禦用文人也無法否定。因而,受過馬克思主義教育的研究者和廣大讀者,都會自覺地把自己的立場放在農民群眾和農民戰爭這一方,都會把自己的著眼點、同情、歌頌投向農民群眾和農民戰爭這一方。
我們歎服曾國藩為達到鎮壓農民戰爭的目的而屢敗屢戰的堅韌精神,我們也讚賞他齊家有術、教子有方,但,我們絕不肯定他鎮壓農民戰爭是“最優秀的成功者”的諛墓阿辭,也絕不肯定地主階級武裝湘軍對湖湘文化作出了“貢獻”的葫蘆判詞……如此等等,都是基於我們對於農民運動和農民戰爭的上述基本認識。
此種認識,然乎?其不然乎?敬待方家,有待讀者。
易孟醇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