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舍,如何得(1 / 1)

舍得一詞最早出現在《了凡四訓》當中,這就使其天然地具有佛家辯證的色彩。舍得從字麵上來講就是指要付出,不吝嗇。但是其中卻蘊含另一種意思——就是獲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舍得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一生中,舍得幾乎時時刻刻跟我們糾纏在一起,我們做任何事情也幾乎要與舍得打交道。舍得就是一種選擇!現實的生活不斷地讓我們作出取舍,從上學開始,考試試題當中的選擇題表現得尤其明顯。當我們麵對試題當中的選擇題時,我們內心既是高興的,也是痛苦的。當你遇到你無從下手的選擇題時,你這個時候隻好求助於上天的憐憫,至少你還有四分之一的機會,有四分之一勝利的可能,這是高興的。但當你排除了兩個選項,還剩下兩個選項時,你內心滋味一定不好受。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失敗的可能性降低了,本來應該是愉悅的,可這個時候卻更猶豫不決。猶豫不決帶來反複思索,反複思索帶來了痛苦。此時,你離勝利越來越近,這是你的得。但卻會更在意接下來的失去。舍得舍得,舍和得永遠是相伴的,不可能隻有舍,也不可能隻有得。它就像正反一樣,相生相克。舍得這種天然的與辯證法相聯係的特點,使其成為一種智慧。《孫子兵法》中講得好:“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舍與得又何嚐不是呢,人生的有限,舍與得變化的無限,這對有限和無限的矛盾就向我們昭示了窮盡舍與得變化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那有何必去思索舍與得呢。有些人這樣談寫,你若要寫言情,你就必須談過戀愛。你要寫犯罪類,你就必須自己去殺人放火。你要寫官場,你就必須在官場混過。上麵這種說法是經不起反駁的。其實許多事情並不一定需要親身經曆,舍與得也是如此,我們不一定需要經曆世間的所有的舍與得才能明白舍與得的真正含義。黑格爾說:“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裏說出來,和在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裏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

我們一生雖然不可能把各種各樣的舍與得經曆,但思維可以幫我們。人類高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會思考。思維能夠做到一葉知秋,思維有時就像望遠鏡和放大鏡,能夠讓你看得更遠,也能夠讓你看得更細和更深。有時又會把人的雙眼蒙蔽。所以要尋找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樣才能讓我們在黑夜裏找到指路明燈,幫我們順利到達黎明。哲學無疑是啟迪智慧的學科,在哲學和各門技術還不分的年代,哲學被稱為“科學的科學”。哲學就是教你如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學問,認識和改造都與舍得息息相關。甚至可以這麼說,舍與得是人生的一個永恒的話題,每時每刻必做的功課和答卷,隻是有些人交上了滿意的答卷,有些人交上了滿卷劃滿叉的答卷。如何舍,怎樣得,下麵選取與唯物辯證法有關的幾個範疇:聯係、發展。(還有其他範疇)

人最在意的不是那些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而是那些你認為有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可能,所以要麵對選擇,要舍得放棄,不得就不甘心。這幾個範疇將會幫你如何做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