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產褥期疾病(二)(1 / 3)

產褥中暑

【提示】

中暑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天,氣溫高、濕度大、居室門窗緊閉通風不良及體質虛弱的條件下。引起中樞性體溫調節功能障礙的急性高熱病。發生在產褥期稱產褥中暑。一般常發生在產褥早期。

【症狀與體征】

症狀:

首先出現頭痛、頭暈、口渴、惡心、多汗、偶有發熱、胸悶、腹痛腹瀉等先兆症狀。如未能得到及時處理,繼而表現為輕度中暑症狀,即體溫突然上升,脈搏、呼吸增快,皮膚幹熱、無汗、頭暈、呼吸急促、口渴胸悶煩躁;身體四肢長滿痱子,關節肌肉痛性痙攣。可進一步發展為重度中暑,體溫可高達40~42℃,呈稽留熱,皮膚幹燥無汗、少尿,或嘔吐、腹痛、腹瀉同時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神誌不清、譫妄、狂躁、昏迷、抽搐。

體征:

顏麵潮紅繼而蒼白、呼吸急促、皮膚灼熱、幹燥、無汗、脈細數。瞳孔縮小。瞳孔對光反射或膝反射減弱或消失。常於數小時內發生循環衰竭,終至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鑒別與診斷】

本病應與產褥感染、產後子癇鑒別;昏迷時應與中毒型痢疾、腦炎等鑒別。

【預防與護理】

1.克服舊風俗,居室要通風,冷暖要適宜,特別是夏季衣著不能過厚,以免影響散熱。學習產褥期衛生常識,創造良好產褥休養環境。對中暑的早期症狀有所了解,並能早期處理。

2.宜食清淡且富含營養之品,忌食辛辣及發物。可多食西瓜等水果之類。根據病情用以下食療方調養。

(1)甘草二花茶:金銀花30g,生甘草10g,泡茶飲用。

(2)五味解暑飲:鮮蘆根、鮮麥冬各60g,雪梨10個,荸薺(去皮)、鮮藕(去節)各90g。將上五味藥切碎,以洗淨的紗布絞擠取汁即得,每日依個體情況而定,不拘量,可冷飲或溫飲。

【治療方法】

產褥中暑的治療原則是迅速降溫,糾正酸中毒,積極防治休克。立即將產婦移至涼爽通風處,解開衣服;先兆中暑時補充糖鹽水清涼飲料,使其安靜休息。

1.西醫治療。

(1)物理降溫。冰水或50%酒精擦浴。用電風扇吹風或專門設有空調的房間,但應避免直接吹風。在頭、頸、腋下、腹股溝、窩部等血管表淺處置冰袋,也可冷水灌腸,爭取在短時間內將體溫降至38℃左右。

(2)藥物降溫與物理降溫合並應用,效果更好。適用於重度中暑昏迷或物理降溫後體溫又回升者。注意體溫降至36℃左右,應立即停止一切物理及藥物降溫。

①氯丙嗪25~50mg溶於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500ml內靜滴,在1~2小時內滴完,隨時注意血壓變化,應使收縮壓維持在10.6~12.0kPa(80~90mmHg)。若情況緊急,可用氯丙嗪25mg或異丙嚓25mg溶於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100~200ml中靜滴,在10~20分鍾內滴完。若在2小時內體溫並無下降趨勢,可重複給藥。

②如血壓低,不能用氯丙嗪時,可用氫化可的鬆100~2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靜滴,降溫時注意血壓及心率。體溫降至肛表39℃左右,危急時可用4℃的5%葡萄糖鹽水1000ml由股動脈快速注入。

③對於高熱、昏迷、抽搐的危重患者。常用冬眠合劑I號2~3ml加25%~50%葡萄糖40ml靜脈緩慢注射,以後可酌情重複給藥。應用冬眠療法時,患者應平臥,加強護理,注意血壓、脈搏與體溫的變化,如體溫達到37.5℃左右,應暫停給藥。

(3)周圍循環衰竭。血壓下降者行補液擴容,及時輸液、輸血漿、代血漿或右旋糖酐等,但輸液速度應緩慢,每分鍾16~30滴,24小時內補液控製在2000~3000ml。應及時糾正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4)腦水腫。出現頻繁抽搐、血壓升高、瞳孔不等大、呼吸衰竭等,可用20%甘露醇150ml或25%山梨醇250ml快速靜脈滴入,必要時4~8小時重複給藥1次。為製止抽搐,可用10%水合氯醛10~20ml口服或保留灌腸,或用苯巴比妥鈉0.1~0.2g肌注。但必須是無呼吸衰竭征象者,始可應用。

(5)呼吸衰竭,可交替使用以下藥物,每1~2小時1次。如有呼吸停止傾向,應立即做氣管插管,加壓給氧,行人工呼吸。尼可刹米,0.375g,肌注。山梗菜堿,3mg,肌注或靜脈緩慢注射。苯甲酸鈉咖啡因,0.25~0.5g,肌注。

(6)心力衰竭。可用西地蘭每次0.2~0.4mg,必要時4~6小時重複。

(7)抗生素預防感染。

2.中醫治療。

(1)中成藥。適用於輕度中暑。十滴水,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藿香正氣水,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2)中藥方劑

①暑傷陽明型。有壯熱熾盛,麵赤煩躁,大汗出,口幹渴,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等症狀。治宜清熱祛暑,用白虎湯加減:生石膏30g,知母、山藥各15g,滑石9g,甘草6g。若兼少氣乏力,加黨參9g。身重,脘痞嘔惡,苔膩者,加藿香、佩蘭各12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連服3劑為1個療程,可連服1~3個療程。

②暑邪傷陰型,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舌紅少津,脈象虛數等症狀。治宜清暑益氣、卷陰生津,用清暑益氣湯:西洋參4.5g(或太子參15g),西瓜翠衣30g,荷梗35cm,黃連、甘草各3g,石斛、麥冬、竹葉各9g,知母6g,粳米15g。若身熱已退,汗出不止,喘咳欲脫,脈散大者,合用生脈散:人參3g,麥冬9g,五味子6g,以益氣斂汗,養陰生津。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連服3劑為1個療程,可連服1~3個療程。

③若暑邪熱入營血,熱陷心包,其治則及方藥同產褥感染。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劑為1個療程,可連服1~3個療程。

(3)針灸治療。輕症者選取大椎、風池、足三裏。毫針刺用瀉法,留針30分鍾,每日1次。重症(高燒、昏迷)者可采用十宣速刺放血,刺人中、湧泉,配穴:百會、大椎、曲池。氣陰兩脫可用灸治,急取神闕、關元艾灸以回陽救逆,酌取人中、十宣針刺以開竅蘇厥。

產後乳汁分泌不足

【提示】

一般分娩以後的2~3天乳腺就開始泌乳。產後乳汁甚少或全無稱產後乳汁分泌不足。促進母乳分泌對母乳喂養和嬰兒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妊娠以後泌乳激素的調節異常、貧血、精神過度緊張及焦慮等,皆可能致使乳汁分泌過少或不足。

【症狀與體征】

產後3~4日乳腺仍然不充脹,無乳汁排出,或已達產後數日仍未見泌乳,或雖有乳汁分泌,量很少,不能滿足新生兒喂養;或乳腺多不充脹、較軟,加壓乳房仍無乳汁排出;或排出很少,乳汁多為清稀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