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炎
【提示】
外陰經常受到經血、白帶、尿和糞便的汙染,外陰部的皮膚與黏膜很容易發炎。按病因又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感染性炎症常由細菌、黴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非感染性炎症見於機械性摩擦、化學藥物刺激、放射性損傷、糖尿病、皮膚過敏等。主要病理改變是皮膚和黏膜的紅、腫、疼痛。
【症狀與體征】
症狀:外陰皮膚瘙癢、疼痛或燒灼感,可在活動、性交、排尿時加重。
體征:急性期外陰充血、腫脹,有時形成潰瘍或濕疹;慢性期皮膚增厚,甚至出現皸裂。
【鑒別與診斷】
1.白塞病。反複發作的三種特征性表現: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部虹膜睫狀體炎及前房積膿。
2.外陰白色病變。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或陰道口變窄而發生性交困難。婦科檢查可見外陰呈增生型、萎縮型及混合型三種類型,並伴有外陰皮膚黏膜色素脫失。
【預防與護理】
1.當陰道內有大量分泌物以及出現惡臭、瘙癢或燒灼感時,應立即就醫,以查明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夫妻應同時進行治療。
2.預防再度感染或感染的傳播。減少用手抓癢或穿著過緊不透風的衣物造成皮膚組織的受損而擴大感染的範圍。對於停經後的婦女,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雌性激素進行治療。
3.應明確正常和不正常的陰道分泌物的特征,發現異常及時就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外陰部的清潔、幹燥,勿穿過緊、不透風的衣物。避免使用不衛生的公共用具,防止傳染源的感染。加強月經期和產褥期個人衛生、加強營養、改善全身狀況、增強抵抗力、增強抗病能力。
4.重視飲食調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療期禁止性生活。
【治療方法】
1.西醫治療。
(1)急性期。局部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破潰處塗抗生素軟膏如紅黴素軟膏、金黴素軟膏等。
(2)慢性期。局部可塗可的鬆軟膏。
(3)合並真菌感染。局部塗克黴唑軟膏。口服伊曲康唑膠囊,每次0.2g,每日2次,共服2天。配合應用米可定泡騰片陰道放藥,每日1次,每次1片。
(4)合並有滴蟲感染。口服甲硝唑片,每次0.2g,每日3次。還可配合應用滅滴靈泡騰片陰道放藥,每日1次,每次1片。
2.中醫治療。
(1)中成藥口服。
①濕熱下注型。煩急口苦,白帶量多,質稠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滲濕,用龍膽瀉肝丸:每日2次,每次6g,口服。
②肝腎陰虛型。頭暈煩躁,腰膝酸痛,白帶量少,舌紅苔少,脈細滑。治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9g,口服。
③心肝鬱火型。急躁易怒,口幹口苦,帶下量中,舌紅苔薄黃,脈弦。治宜清肝解鬱,服用加味逍遙丸:每日2次,每次6g,口服。
(2)外治法
①蛇床子洗方。蛇床子30g,花椒10g,白礬15g。煎湯趁熱先熏後洗,日洗2~3次,對滴蟲性陰道炎尤為適用。
②塌癢方。鶴虱草、歸尾各30g,苦參、威靈仙、蛇床子各15g,狼毒10g。煎湯熏洗,臨洗加土槿皮15g則更佳,對黴菌性陰道炎尤為適用。
③珍珠散。珍珠、青黛、雄黃各3g,黃柏9g,兒茶6g,冰片0.03g。共研細末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