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破解套在頭上的“緊箍咒”(1 / 3)

自測題

認真回答每一個問題,並計算得分。除非另有說明,最高分是10分,每打一個“是”得1分。如果得分超過5分,就得注意,最好請醫生進行檢查。

(1)頭是否被打擊過?

(2)頭痛是否隻局限於一側?

(3)你的血壓是否高於140/90毫米汞柱?

(4)操作電腦是否常超過8小時?

(5)是否常失眠,噩夢多?

(6)是否是腦力勞動者?

(7)家族成員中是否有人患偏頭痛?

(8)頭痛時嘔吐嗎?

(9)是否吃某些食品如巧克力、奶酪等就頭痛?

(10)頭痛與月經周期性有關嗎?

2006年12月28日,《武漢晚報》第13版有這樣的報道:9歲腦炎患兒命懸一線:“爸爸媽媽,我的頭要疼掉了”。

“爸爸媽媽,救救我吧,我的頭要疼掉了……”9歲患兒厚權雙手抱頭在病床上因疼痛而打滾,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令所有在場的人不忍目睹。孩子的父母在一旁哭泣,為無力挽救病危的孩子而愧疚。消息見報後,愛心企業和好心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但這對每天僅藥費就高達700元的厚權來說,隻是杯水車薪。

厚權是蔡甸區一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今年4月厚權被確診為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截至目前已經用掉醫療費13萬多,下崗多年的父母把棲身的住房也賣掉了。據醫生介紹,厚權所患的病症非常罕見,協和醫院迄今為止隻遇見過5例。現在,厚權的用藥僅夠維持1周,若是停藥則將前功盡棄,生命也將命懸一線。

一、頭痛十分普遍

人體受到傷害性的刺激時,往往會產生疼痛(包括頭痛)。許多疾病,由於伴有疼痛,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病人發病時應及時求醫診治。

不但是現代人苦於頭痛,古人亦有同樣的遭遇。我國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西遊記》第14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寫道:孫悟空起先不服唐僧管束,觀音菩薩送給唐僧一頂帽子,並教其一篇咒語,叫做定心真言,又名緊箍咒。要唐僧將此帽給孫悟空戴上,若其不聽使喚,就默念此咒語,孫悟空就不敢胡作非為了。唐僧叫他戴上帽子,默默地念那緊箍咒一遍。孫悟空叫道:“頭痛!頭痛!”師父又念了幾遍,孫悟空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唐僧又恐怕扯斷了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時,悟空的頭就不痛了。當孫悟空想去掉金箍時,唐僧又念起來,孫悟空依舊頭痛,痛得豎蜻蜓,翻筋鬥,耳紅麵赤,眼脹身麻。後來知道是觀世音教給唐僧的,孫悟空隻好認了。從此孫悟空死心塌地,抖擻精神,伺候唐僧,奔西而進。

《三國演義》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中寫道:當夜二更的時候,曹操睡臥不安,坐於殿中,靠著幾案睡著了,睡著之後就做了一個夢。夢醒後,曹操大叫一聲,忽然驚覺,頭腦疼痛不可忍。急傳旨遍求良醫治療,不能痊可。眾官皆憂。華歆向曹操推薦良醫華佗,曹操即差人星夜請華佗入內,令診脈視疾。佗曰:“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曹操大怒曰:“汝要殺孤耶!”呼左右拿下獄中,拷問其情。華佗終死於獄中。不久,曹操病複加重,交代了後事後,長歎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亡,壽66歲。

頭痛是人類最常見的,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患頭痛。調查結果表明,約90%的人都有過某種類型的頭痛,高達20%的人由於頭痛而到醫院求治。一般認為,頭痛是指全頭、顏麵及頸項上部任何部位的疼痛或非疼痛性不適。過去曾把眼及外耳道連線後上方部位的疼痛稱為頭痛,而其前下方的麵頰、鼻、下頜等部位的疼痛稱為麵痛。這種人為的劃分,給臨床工作造成很多困難。事實上,頭部的血管、神經在分布及功能上並無此嚴格區分,產生的痛覺的具體位置也沒有明確的界限。

自古以來,頭痛一直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盡管頭痛大多呈良性經過,但一旦發作,輕者整天頭昏腦漲,吃睡不香;重者臥床不起,呻吟不止,有的翻滾在地,抱頭號叫,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少數頭痛由危及生命的出血性卒中、腦膿腫、腦瘤等疾病引起。因此,對頭痛不可忽視,要去醫院診斷頭痛的原因,並及時治療。

二、為什麼會頭痛

頭痛並不全是腦組織本身受到損害而產生的。在戳刺、切割、燒灼腦組織時,人們根本不覺得疼痛。幾乎所有顱外組織對疼痛都是敏感的,動脈尤其如此。顱內組織中能引起疼痛的組織種類則很有限,對疼痛不敏感的組織有顱骨、腦實質以及大部分硬腦膜和軟腦膜。顱頂部的硬腦膜痛覺遲鈍。

越向後,則痛敏感度越高。顱底部對疼痛總的來說比較敏感。

頭痛是最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並不限於神經係統,其機製大都涉及頭部(以及相鄰的麵部和頸部),痛覺纖維受物理或化學刺激而產生的動作電位及其向腦部的傳導。

在顱內,僅少數組織具有痛覺纖維。血管和神經的牽拉或壓迫(占位性病變、顱高壓、顱低壓),動脈擴張或破裂,以及化學刺激(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可產生頭痛。此外,由於全身性疾病(發熱、缺氧、貧血、高血壓、高碳酸血症等)導致的腦血流量增加,也可產生頭痛。

在顱外,痛覺纖維則分布廣泛。包括頭皮和麵部的皮膚和血管,鼻腔、口腔的黏膜,麵部、頭皮和頸部的肌肉,以及中耳、外耳、牙髓、眶內組織等。這些部位的病變(青光眼、鼻竇炎、中耳炎等)所引致的疼痛大多局限,但也可能擴散至頭部。

顱內、外血管的痛覺,由三叉神經的細小纖維支配。神經末梢使血管擴張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從而使血液中的致痛物質如前列腺素、組胺、鉀離子等得以刺激神經末梢。動脈本身擴張、炎症時,也是如此。

腦部除接納痛覺外,對之也起調節作用因此刺激某些部位可以鎮痛。

三、頭痛是一些疾病向人們發出的信號

頭痛並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疾病,它是許許多多疾病的一個臨床表現。一般的疾病如傷風感冒,首先的表現就是頭痛;顱腦內的疾病如腦腫瘤、腦炎、腦出血、腦挫傷等,其最突出的表現也是頭痛;眼、鼻、耳、頸等部位的疾病,也常表現為頭痛。

(一)最可怕的頭痛——顱內占位性和血管性病變引起的頭痛

任何頭痛病人均需經過詳細神經係統的檢查以排除占位性病變。對於眼肌癱瘓型,無家族史的偏癱型,以及視覺先兆長期處於一側的典型偏頭痛,尤需注意。腦瘤、動脈瘤、血管畸形和其他病變均有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必要時應進一步檢查,如腦血管造影、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等。

這些病變主要通過對顱內痛覺敏感組織的牽拉或炎症刺激引起頭痛,疼痛的部位及程度各不相同。占位性和血管性病變引起的頭痛雖然少見,但危害大,故稱之為最可怕的頭痛,應引起重視。

1.顱內高壓性頭痛

側臥位腰椎穿刺所測得的腦脊液壓力持續地超過2.0千帕,即稱為顱內壓增高。

(1)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

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麵,即顱腔內容物容積增加及顱腔狹小。前者見於顱內占位性病變、腦水腫、腦積水、良性顱內壓增高、顱內動靜脈畸形、惡性高血壓等;後者見於顱骨大塊凹隱性骨折、狹顱症及顱底陷入症等。

(2)顱內高壓性頭痛的特點:

頭痛位於頭顱深部、雙側額顳部,也可位於枕頸部向前擴散至眼眶部。早期呈間歇性輕中度脹痛或跳痛,後期疼痛持續存在,其程度隨顱內壓的增高而加重。急性顱內壓增高時疼痛極為劇烈。各種暫時增高顱內壓的因素可使頭痛加重,如咳嗽、噴嚏、大便時用力,轉頭或低頭、彎腰,壓迫頸靜脈等。這種類型的頭痛常伴有嘔吐、視乳頭水腫及精神症狀等其他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太陽穴壓迫試驗陽性,即用手強力壓迫病人雙側太陽穴時,出現強烈而突出的頭痛(正常人略有疼痛)。用脫水劑治療可減輕或緩解該型頭痛。病情許可時應做腰椎穿刺、腦CT等輔助檢查以明確診斷。

(3)治療顱內高壓性頭痛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病因治療。對於顱內占位性病變,首先應考慮做病變切除術。有腦積水者可行腦脊液分流術。

②降顱壓治療。可根據病情選用晶膠體脫水劑或利尿劑、激素、冬眠低溫療法、巴比妥類藥物、輔助過度換氣、抑製腦脊液生成的藥物醋唑磺胺及腦脊液引流等療法。

③症狀治療。可選用鎮痛劑緩解頭痛,但禁用嗎啡、呱替啶等藥物,以免抑製呼吸中樞而促使病人死亡。可用抗生素防治顱內感染。

2.顱內低壓性頭痛

腰椎穿刺所得到的腦脊液壓力低於0.7千帕,稱為顱內壓降低。

(1)引起顱內低壓的原因:

顱內壓降低可發生於腰椎穿刺、顱腦外傷、顱腦手術或神經根撕裂傷後;亦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脫水、腦動脈硬化等;部分病人病因不明。腰椎穿刺及神經根撕裂傷後,由於腦脊液通過破裂的硬膜囊向外逸漏,引起顱內壓降低。顱腦外傷後可因脈絡叢分泌腦脊液的功能減退而引起顱內壓降低。

(2)顱內低壓性頭痛的特點:

本類型頭痛多為枕部跳痛,可延及額頂部及頸肩背部,咳嗽、站立、坐起、頭部及全身活動時頭痛加重,平臥後好轉,壓迫頸靜脈疼痛可減輕。約1/5做過腰椎穿刺的病人在穿刺後數小時或1~2天出現頭痛,一般經過1天左右即可自愈。個別病人症狀較重,有時持續10~14天,伴有繼發性肌收縮性頭痛和惡心、嘔吐。顱腦外傷可引起慢性顱內壓降低,頭痛遷延,常伴有頭暈、耳鳴等症狀。顱內壓降低時有不同程度的頸項強直、克尼格氏征陽性;眼底靜脈充盈差,視乳頭及網膜著色淡及血壓偏低等。極少數病人有意識障礙、精神症狀、癇樣發作、失語、發熱、脈緩、發作性睡病等表現。用腦CT檢查可見腦溝變淺、腦室變窄等改變,腰椎穿刺測壓可明確診斷。

(3)預防顱內壓降低的方法:

采用小口徑銳利的腰椎穿刺針頭,準確穿刺,使經硬膜針刺創口處的腦脊液逸漏大為減少,常能防止腰椎穿刺後頭痛的發生。顱腦外傷後,如出現意識不清等現象,應一律臥床安靜休息4~6周,對預防外傷後顱內低壓性頭痛很重要。

(4)治療顱內低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病因治療。及時處理顱腦外傷或神經根撕裂傷,積極糾正脫水等。

②對症治療。頭低足高位臥床休息(床尾抬高30度),有助於病痛減輕。給予常規鎮痛劑及其輔助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地泮等處理,多能減輕或緩解頭痛。上述治療無效時,可采用如下增高顱內壓的措施。

補液療法: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水1000~1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或生理鹽水(鹽開水也可)口服,每日2000~3000毫升。

激素療法:可促使腦脊液的生成從而增高顱壓。常用地塞米鬆或氫化可的鬆或潑尼鬆。

其他藥物:如垂體後葉素、麻黃素、罌粟堿、咖啡因、新斯的明及氨茶堿等,可根據病情選用。

封閉療法:0.25%~0.5%普魯卡因頸交感神經節封閉,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增高顱內壓。該法對治療外傷後顱內低壓性頭痛效果甚佳。

5%二氧化碳吸入:可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對因腦血管痙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腦血流量減少而導致的低顱壓尤其適用。

症狀嚴重者,特別是自發性低顱壓性頭痛:采用生理鹽水20~40毫升椎管內緩慢注入,常可奏效(寒冷季節生理鹽水應加溫,以免刺激中樞神經引起抽搐)。

近年來有人提出用氧氣5~30毫升緩慢椎管內注射,每周1~2次,可刺激脈絡叢分泌腦脊液,從而使顱內壓增高。

3.顱內占位性病變的頭痛

(1)可引起顱內占位性病變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顱內腫瘤(原發或轉移)。

二是腦膿腫或感染性肉芽腫、結核、梅毒、囊蟲、血吸蟲、非特異性感染等。

三是各種先天性或後天性囊腫。

(2)顱內占位性病變的後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占位性病變本身直接壓迫、刺激顱內血管、腦膜、神經等疼痛敏感組織。

②占位性病變引起顱內壓增高而間接地牽引、刺激、壓迫顱內血管、神經、腦膜等疼痛敏感組織。

③占位性病變的代謝產物作用於顱內疼痛敏感組織。

(3)顱內占位性病變的頭痛特點有以下幾種:

①起病情況。慢性起病,進行性加重。

②頭痛程度。早期一般不重,有間歇性,多在夜間或清晨發生,隨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而且變為持續性頭痛。

③頭痛性質。頭痛呈鈍痛或銳痛,常伴惡心、嘔吐。

④頭痛部位。可為局限性或廣泛性,一般幕上病變頭痛多位於頂前部之額顳部;幕下病變多位於頂後部的枕頸部。

⑤影響因素。因大便時用力、咳嗽等可導致顱內壓增高的動作而加重;同樣,體位改變亦可使頭痛加重,平臥時重,直立時輕,腦室內腫物常呈強迫頭位。

⑥伴隨症狀。依腫物部位不同,可發現相應的定位體征;中線腫物早期常致明顯顱高壓征——血壓增高、緩脈、視力減退、視乳頭水腫。

⑦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占位性病變的特異性改變。

(4)治療顱內占位性病變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病因治療。如為感染性肉芽腫,則可先行選擇特異性的抗生素。

②脫水降顱壓。依病情可選用晶體或膠體脫水劑或利尿劑。

③手術治療。抗感染治療無效或腦移位壓迫征明顯者宜早期手術治療——切除病灶或引流降壓。

④其他對症治療。對某些腫瘤還可在術後采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4.出血性腦血管病的頭痛

自發性腦出血及自發性腦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中常見而且嚴重的疾病,頭痛常常為其必備症狀或首發症狀。

(1)引起腦血管出血的原因:

高血壓、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為最常見的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少見的原因有腦動脈炎、血液病等。

(2)腦血管出血會引起頭痛的原因:

一是血液直接刺激腦膜;二是血腫直接壓迫牽引刺激腦膜、血管;三是出血後引起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刺激牽引腦膜、血管;四是出血後引起腦粘連、腦積水,亦可刺激牽引腦膜、血管。

(3)出血性腦血管病頭痛的特點有以下幾種:

①起病情況。卒中樣起病,病人常覺得頭部被猛擊一下。

②發病前。常有慢性發作性頭痛,常在緊張、激動或用力活動時突然加劇。

③頭痛性質。一般呈搏動性跳痛、鈍痛或脹痛。

④頭痛部位。一般居病側,亦可為全頭痛而以病側為重。

⑤影響因素。活動、用力等亦可導致頭痛加重。

⑥伴隨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腦膜刺激征: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出血破入蛛網膜下腔均可發現。

腦局灶定位征:腦出血常因出血部位不同可發現局灶受損征,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腦動脈瘤常可發現眼球運動障礙或其他腦神經麻痹;腦血管畸形常可有癲癇發作、精神症狀。

顱內高壓症候群:頭痛、嘔吐、視力下降、緩脈、血壓高、視神經乳頭水腫等。

腰椎穿刺:腦壓升高,腦脊液含紅細胞呈血性。

頭麵部血管痣:少數病人可出現。

既往病史:既往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血管性頭痛、癲癇等病史。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出血的部位及病因如動脈瘤、血管畸形。

(4)治療腦血管出血的方法:

高血壓腦出血依病情可進行內科治療(鎮靜、降血壓、降顱壓、止血、對症治療)或外科治療。有動脈瘤及血管畸形應盡量爭取手術治療。

5.顱內感染性疾病的頭痛

(1)引起顱內感染的原因:腦膜炎、腦炎、腦膿腫、腦蛛網膜炎、腦寄生蟲病(血吸蟲、囊蟲)、腦螺旋體病(腦梅毒、腦鉤端螺旋體病)等。

(2)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一般細菌、病毒、黴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等均可引起顱內感染。

(3)發生顱內感染的原因:顱內感染時不論其主要受累部位是腦還是腦膜,常常都互相受到影響而引起腦血管擴張、充血,腦膜及腦組織水腫、充血及炎症細胞浸潤。慢性期還可見到組織增殖、腦膜粘連等改變。顱內感染性疾病引起頭痛的發病機製是多因素的,但均為以下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顱內疼痛敏感組織——血管、腦膜、神經所引起。

一是腦組織水腫、腦脊液分泌增加,引起顱內壓增高導致顱內疼痛敏感組織受牽扯。

二是炎症的滲出物或病原體毒素對腦膜、血管等疼痛敏感組織的刺激。

三是感染過程中各種有害因素造成的顱內血管擴張。

四是繼發性頸肌持續收縮或強直。

五是顱內三叉神經直接受到牽扯刺激。

(4)顱內感染性頭痛的特點有以下幾種:

①起病形式。起病急或亞急。

②頭痛程度。持續性逐漸加重或陣發性劇烈頭痛發作。

③頭痛性質。脹痛、跳痛或炸裂樣痛。

④頭痛部位。全頭或枕部、前額、顳部並向頸背部放射。

⑤影響因素。聲光或轉動頭頸、移動身體、咳嗽、用力均可導致頭痛加劇。

⑥伴隨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全身感染征:寒戰、發熱、血象高、血沉增快。

顱內感染征: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壓力增高及特征性炎症性改變;神經係統陽性體征,如偏癱、失語、抽搐、意識障礙。

原發病灶征:五官、全身原發性感染灶的症狀和體征。

⑦病原及免疫學檢查可發現特征性改變。

(5)治療顱內感染引起的頭痛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病因治療。選擇適當抗生素長期足量治療。

②對症治療。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及應用止痛劑等。

6.垂體瘤的頭痛

頭痛為垂體瘤的常見症狀。鞍膈對痛覺較敏感,其痛覺由三叉神經傳導。早期垂體瘤向上生長牽拉鞍膈引起雙顳部、前額、鼻根或眼球後疼痛,間斷發作。一旦腫瘤穿破鞍膈,頭痛可減輕。

腫瘤向後生長阻塞第三腦室前部和室間孔,顱內壓隨之增高,可產生劇烈頭痛、嘔吐。

(二)最常見的頭痛——肌收縮性頭痛

垂體腫瘤向上生長壓迫視交叉或視神經,則出現視野缺損及視力下降,其典型者為雙顳側偏盲。大多數垂體腺瘤均有內分泌功能,早期即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催乳素腺瘤的表現在女性為閉經、泌乳、不育等,在男性為性欲減退、陽痿、體重增加、毛發稀少等。生長素腺瘤的表現在青春期前發病者為巨人症,發育期後得病者為肢端肥大症。促腎上腺素腺瘤的表現為皮質醇增多症,病人呈滿月臉、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皮膚紫紋、肥胖、高血壓及性功能減退等。進行分泌功能測定、頭顱X線拍片及磁共振等檢查可明確診斷。治療均以手術摘除腫瘤為首選,必要時輔助以放療。藥物治療如溴隱亭對抑製催乳素腺瘤,恢複病人的月經周期,促使受孕亦有良效。但停藥後症狀將複發,腫瘤亦將重新生長。

這一類型的頭痛又分為兩大類:

一類稱原發性肌收縮性頭痛,由精神因素或頭頸部姿勢不正等引起,又稱緊張性頭痛。

另一類稱繼發性肌收縮性頭痛,由眼、鼻、鼻竇、耳、牙齒、頭皮、頸椎或顱內組織的器質性疾病所引起,頭痛隻是這些疾病的附加症狀。

這些肌肉是收縮還是鬆弛,到醫院用肌電圖檢查就一清二楚了。

1.緊張性頭痛的特點

(1)頭痛部位:一側或雙側頭部甚至頸肩部。

(2)頭痛形式:沉重、壓迫、束帶緊勒感或脹痛。

(3)頭痛程度:輕度的,也可以是嚴重的。

(4)頭痛時間:下午及晚上加重。

(5)頭痛發作:偶然發作,也可反複發作,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年,並且不時改變發作類型。

(6)頭痛伴隨症狀:無先兆症狀,無嘔吐,伴有眼花繚亂、焦躁不安的感覺。常感頭頸部肌肉發硬,活動受限,可能有很小的麵部敏感點或結節,按壓後引起疼痛加重。

緊張性頭痛的壓痛常明顯局限於痛區,局部注射麻醉劑能暫時緩解疼痛,局部按摩可能有效,病人常能意識到這些持續性肌收縮可導致頭痛。這些收縮的肌肉或支配這些肌肉的神經末梢可能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乳酸、5-羥色胺、緩激肽或前列腺素。這些物質使痛的敏感性升高,而且其中的某些物質與偏頭痛有關。這樣就能解釋緊張性頭痛與偏頭痛同時存在的問題。

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緊張性頭痛應采用相應的心理療法如森田療法等。因姿勢不正等引起頭痛的病人應改變其不良的姿勢或體位。肌電反饋技術(生物反饋療法的一種)已成功地用於緊張性頭痛的治療,有條件的醫療單位可以采用。

理療如熱療和磁療有很好的緩解疼痛作用,溫水浴和娛樂消遣為重要的輔助療法。弱鎮痛劑阿司匹林或對乙酰氨基酚並佐以苯巴比妥可使多數病人頭痛減輕或消失,抗焦慮藥地泮、甲丙氨酯亦常應用。抗憂鬱藥阿米替林特別適用於有憂鬱表現的病人,可使頭痛大為減輕。如緊張性頭痛為慢性或甚為劇烈,特別是有局限性壓痛區者,以氯乙烷局部噴布或0.5%利多卡因局部封閉,有時注射一次即可切斷疼痛—肌緊張—疼痛循環而取得持久性緩解,有時則須反複注射,並加鎮痛劑和抗焦慮劑。

2.緊張性頭痛變異型

還有幾種原因不明的特異頭痛綜合征,肌肉收縮或精神緊張可能為它們發病機製的一部分。這些綜合征有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抑鬱性頭痛及外傷後頭痛。

(1)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與肌收縮性頭痛關係最密切。病人常主訴一側或兩側頭痛,疼痛常位於顳區、下頜區,向耳部擴散,咀嚼常使疼痛加重,伴顳頜關節彈響和運動障礙,咀嚼肌常有壓痛。由於精神因素可使某些咀嚼肌功能亢進或抑製,各肌群平衡失調,顳頜關節各組成結構之間運動功能失常而發生症狀。肌肉過度疲勞可引起疼痛,由於疼痛引起咀嚼肌痙攣,從而發生張口受限。髁狀突、關節盤及關節結節的相互撞擊則發生彈響疼痛。

對大多數病人來說,心理療法、止痛劑和抗焦慮劑常常有效,封閉療法可起到緩解疼痛、調整咀嚼肌功能的作用。理療如熱療、激光療法、超短波透熱療法等亦常選用。少數病人需矯正咬合關係如修複缺牙等才能徹底緩解。

(2)抑鬱性頭痛:

為一種慢性的彌漫性頭痛,很難確切描述,常伴頭暈和走路不穩。

在極為嚴重的抑鬱症病人中,它可能是一種軀體妄想。

無論哪一種情況,其首選治療是抗抑鬱劑治療,如阿米替林。

心理治療亦是常用的方法。

3.非典型性麵痛

非典型性麵痛又名非典型性麵神經痛,是一組以持續性麵部疼痛為特征的綜合征。疼痛通常是單側的,局限於眶下區及上頜區,有時甚至是下頜區。疼痛發生的具體時間往往不明確,疼痛可能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並可能波及到頭部或頸部,常伴有一些植物神經係統症狀,如出汗、麵紅、流鼻涕及麵色蒼白,下頜及頸部的肌肉常有壓痛。此病中年女性多見,病人常有緊張、焦慮和慢性抑鬱。該病的發病機製尚不清楚,植物神經症狀的存在使我們想到該病可能是變異型偏頭痛,肌肉壓痛和抑鬱又提示了肌收縮頭痛的可能。

對非典型性麵痛病人,應詳細檢查以排除眼、鼻、牙齒、鼻竇和咽部的局部病變。詳細的心理檢查常能發現隱匿性憂鬱。本病的治療頗為棘手,止痛劑常無效,病人對心理治療的反應亦不佳。有些病人使用麥角胺製劑或心得安有效,物理療法、按摩及生物反饋療法可緩解某些病人的症狀,抗抑鬱劑有時亦能提供幫助。應認識到,這一綜合征不是由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所以不需要創傷性的檢查;該病需與三叉神經痛鑒別,用卡馬西平治療無效。

(三)最普通的頭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頭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頭痛多數由顱內動脈擴張引起,屬於血管性頭痛的範疇,因此又有“中毒性頭痛”或“血管中毒性頭痛”等名稱。該類型頭痛呈雙側、彌漫及深在的跳痛或脹痛,常因頭部震動或強烈的搖動而加劇。引起該類型頭痛的全身性疾病有發熱、菌血症、膿毒症、應用亞硝酸鹽和異體蛋白、一氧化碳中毒、缺氧、重金屬中毒、癲癇發作後(無論是否發生驚厥)和某些醉酒後頭痛、截癱病人直腸或膀胱充脹、靜脈快速輸注腎上腺素、嗜鉻細胞瘤性高血壓危象或高血壓腦病、低血糖、貧血、低血壓及甲亢等。頭痛可以是上述疾病的突出症狀,也可能是次要的伴隨症狀。

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頭痛的主要原因並非單純的顱內動脈擴張,且頭痛症狀突出。這種頭痛有假性腦膜炎、透析性腦病及中暑引起的頭痛。

1.假性腦膜炎引起的頭痛

假性腦膜炎多見於嬰兒和兒童,常突然出現於急性發熱性疾病的起病時,亦可出現於病程中。在急性感染起病時,血液迅速被稀釋,形成相對的低壓擴張,液體迅速經由脈絡叢濾入腦脊液中,致腦脊液壓力增加。經積極治療之後,頭痛等表現一般可於數天之內消失。

2.透析性腦病引起的頭痛

該類型頭痛常於透析後3~4小時出現,伴惡心、嘔吐、思睡或興奮不安、言語障礙、血壓升高,甚至抽搐、昏迷。症狀多於透析後24~36小時內消失。典型的腦電圖改變。其發病機製是由於透析時血內尿素氮濃度下降較快,而腦內尿素氮則因血腦屏障而未及時排出,因此大量水分進入腦內引起腦水腫,嚴重者可發生腦疝。

3.中暑引起的頭痛

重度中暑常表現為劇烈頭痛。其機製有兩種,一是由於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人體溫度調節機製發生障礙,引起一係列代謝及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並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嚴重障礙,出現頭痛、高熱、循環衰竭或肌痙攣、抽搐甚至昏迷等臨床表現。二是由於日光或其他熱原的輻射熱穿過頭皮和顱骨,引起腦膜和大腦的充血及其他損害,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嘔吐、出汗甚至驚厥、昏迷等表現。

引起頭痛的全身性疾病不同,表現各異,根據病史和檢查可做出診斷。治療以處理原發病為主,一般止痛劑及鎮靜藥的應用對消除疼痛有幫助。糾正腦水腫療法適用於假性腦膜炎、透析性腦病及中暑引起的頭痛。

4.癲癇引起的頭痛

癲癇是全身性疾病,常以反複發作性頭痛為主要的臨床表現。

頭痛好發年齡:各年齡段,但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

頭痛部位:多位於雙側額顳部或眼部,亦可位於頂枕部或全頭部。

頭痛性質:一般為跳痛,亦可為脹痛或撕裂樣痛。

頭痛時間:持續時間短暫,一般數分鍾至數十分鍾。

頭痛伴隨症狀:常伴嘔吐、腹痛、視幻覺、意識障礙。其意識障礙可能短促而不明顯。亦可伴有其他類型的癲癇發作。

頭痛誘發因素:精神因素及過度勞累等。

(四)最鄰近器官疾病引起的頭痛——眼、鼻、耳、齒和腦神經等疾病引起的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