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測題
下麵是關於糞便的幾個常識性問題,試著回答,可參考後麵的答案來檢測一下自己回答的正確與否。
(1)正常的糞便排泄時間是多長時間一次(每天1次;每天幾次;幾天1次)?
(2)怎樣才算便秘?
(3)怎樣才算腹瀉?
答案提示:
(1)正常人的排便習慣因人而異,多為每天1~3次,或1~4天排便1次,糞便成形。
(2)便秘是排便習慣的改變,每周排便次數少於平時習慣,而且糞質幹硬,排便困難。
(3)腹瀉指排便次數較平時習慣的頻率明顯增多,如每天超過3次,糞量增加,糞質稀薄或性狀異常,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含有黏液、膿血等。腹瀉常伴有排便緊迫感、肛門不適、排便失禁等症狀。
一、便秘與腹瀉淺談
正常情況下,食物經口腔咀嚼後進入胃腸,經過消化、吸收,最終形成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需要的時間是24~48小時,大多數人每天大約排便1次,但有些人每天要排便1~3次,而有些人則3~4天排便1次。雖然排便間隔或次數不同,但隻要糞便不稀,不幹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於正常狀態。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久,那麼糞便內所含的水分會被過量吸收,糞便會變得幹燥堅硬,排便時間就會延長且糞便難於排出,可伴有肛門墜脹、疼痛,或可引起腹脹、腹痛、多屁、食欲不振、頭暈、乏力等症狀。便秘發生後,正常的排便規律被打亂,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嚴重者排出的糞便會像羊屎樣,呈小球形顆粒狀。如果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並伴明顯排便困難的,這種情況就稱為便秘。
專家提醒
一般而言,排便次數多,糞便就會稀軟。一旦正常排便模式發生了改變,排便開始不規則、排便次數異常少(或)排便困難等情況發生,就可以認定患了便秘。同樣,若排便次數異常多、糞便特別稀,就可以認定患了腹瀉。
腹瀉與便秘通常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狀,有些人便秘是因為他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有些人由於“太忙”,無法定時抽出時間在廁所裏待幾分鍾,長此以往,以致喪失了正常的排便能力;其他可能的便秘原因還包括飲食(粗糙食物進食太少)、使用了某種藥物(特別是咳嗽混合劑)、痔瘡或肛裂(由於怕痛,將排便活動強行抑製下來),或者是患了諸如嚴重抑鬱症等疾病。情緒緊張可引起腹瀉,梅子或豆類食物、過度飲酒、製酸劑及抗菌藥物、對特定食物的敏感或相類似的因素都會引起腹瀉。
專家提醒
如果便秘情況持續超過兩周、腹瀉情況持續超過48小時,你的排便習慣有了改變,造成這種毛病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麵,你一定要去找醫生。
便秘是人們生活中最常遇見的一個問題,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便秘在程度上有輕有重,在時間上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久的。是一件看似簡單而實際上比較複雜,既使人痛苦而又令人尷尬的事情。據估計約半數以上的人(50%~0%)曾受過便秘的折磨,特別是在中老年人、孕婦、兒童和節食減肥者中發生率很高。便秘經常是一些病人到醫院就診的唯一原因。當然,確診是否有便秘,必須依據自己平時的排便習慣和排便是否困難等,才能做出判斷。
醫生眼中糞便給出的信號
①糞便的量。正常成人大多每天排便量為150~200克。與食物的種類、食用量和胃腸道的功能狀態有關。食用細糧及肉類食物,如消化及吸收完全糞便細膩而量少;進食粗糧特別是較多的蔬菜後糞便量大。胃腸、胰腺功能紊亂或消化不良時糞便的量大。
②糞便顏色和性狀。正常成人的糞便為黃褐色、成形;兒童糞便呈黃色或金黃色。
③稀汁樣或糊狀糞便。多見於急性胃腸炎,由於腸蠕動增強或分泌量增多所致。亦可見於其他腸炎,如有膜狀物存在則要考慮假膜性腸炎。此時應及時就醫。
④米湯樣糞便。呈白色淘米水樣,量較大,見於霍亂或副霍亂,有很強的傳染性,應及時隔離和治療。⑤黏液便。正常糞便中肉眼看不到黏液。如看出黏液混於糞便之中,則為小腸的炎症,黏液在糞便表麵則為來自大腸的黏液,為結腸的炎症。
⑥腖狀糞便。過敏性結腸炎時常於腹部絞痛
之後,排出黏腖狀、膜狀或紐帶狀物,見於慢性細胞性痢疾;如在堅硬的糞便表麵附有少量黏腖,則是痙攣性便秘的特點。
⑦膿性及膿血便。說明是下腸道的炎症,見於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結腸和直腸腫瘤。膿或血的多少取決於炎症的嚴重程度和類型,細胞性痢疾以黏液及膿為主,阿米巴痢疾以血為主,呈暗紅色果醬油樣。
⑧鮮血便。見於肛裂或痔瘡,前者鮮血滴落於糞便之上,後者附在糞便表麵。
⑨柏油樣便。糞便呈現暗褐色或黑色,質軟而有光澤如柏油即瀝青油。上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出血50~75毫升以上可出現柏油樣便。如多次出現柏油樣便,應及時就診。某些食物如動物的血、含鐵高的食物、服用活性炭、鉍、鐵劑等,亦可出現黑便。
⑩白陶土樣便。由於膽汁減少或沒有,以致糞便膽素相應減少所致。見於阻塞性黃疸如膽結石、膽管炎症和腫瘤,鋇餐造影術後呈現淡黃白色糞便。細條狀便。說明直腸狹窄,見於直腸腫瘤。氣味。正常糞便因含蛋白質分解產物——吲哚及糞臭素等而有臭味,肉食者味較重,素食者味較輕,直腸癌潰瘍伴感染時有惡臭。
(一)人類是怎樣完成排便過程的呢
正常的排便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大步驟:
第一步,糞便向直腸推進:在正常情況下腸道每分鍾蠕動3~4次,使糞便迅速進入直腸,擴張並刺激直腸黏膜,引起排便反射。
第二步,直腸的排空:當糞便充滿直腸後即產生便意。
排便動作受到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和腰骶部脊髓內低級中樞的調節,通過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鬆弛、腹肌及膈肌收縮而將糞便排出體外。腸道的蠕動常常由胃─結腸反射引起,故排便常發生在進食之後。
專家提醒
正常情況下,早晨起床後飲用一杯溫開水,即會誘發排便,道理就在於此。
(二)糞便是怎樣形成的
消化道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複雜的管道係統,當食物進入口中,經過食道、胃、小腸和大腸(結腸),就變成了身體不需要的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
人們吃進口中的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吸收後,會留下一些殘渣,通過小腸的蠕動把這些食物殘渣和許多的水分及一些電解質推送入結腸。
結腸有三種主要功能:一是吸收功能,主要在結腸的開始一段,吸收水分(每天300~2500毫升)和電解質(鈉和鉀等)。二是貯存功能,主要在結腸的末端近肛門處,把不能吸收的殘渣暫時貯存在這裏。三是運輸功能,即結腸通過自身緩慢的、節律性的收縮將結腸內容物向前推動。結腸的這種運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非推進的收縮運動,一種是推進性運動,這兩種結腸運動使結腸內容物充分與腸壁接觸,有利於水分和其他少量營養物質的充分吸收,最終形成固體糞便,每天有80~100毫升水分自糞便排出。糞便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後剩餘的殘渣和廢物,其中含有未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分泌的黏液、消化液、膽色素、黏蛋白,以及消化道黏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腸道的細菌和結締組織。
這裏我們先從解剖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與糞便的貯藏、排泄有直接關係的結腸構造及其生理功能。大腸是由闌尾、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構成,直腸末端便是肛門。乙狀結腸與直腸結合的彎曲處為大腸腸腔最窄之處,這裏便於糞便的貯藏。大腸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使其濃縮成糞塊貯存起來。
專家提醒
大腸吸收糞便中水分的功能相當強大,若糞便在大腸內停留20~30分鍾,就會出現糞便硬結難解出的情況,所以,遠離便秘的第一步是養成不再憋糞便的習慣。
二、便秘與腹瀉早明確
(一)什麼樣才是便秘呢
醫學上對便秘的定義是:正常人的排便習慣因人而異,多為每天1~3次,或1~4天排便1次,糞便成形。若排便習慣改變,每周排便次數少於平時習慣,而且糞質幹硬,排便困難,則為便秘。
對一組健康人群的調查結果表明,每天排便1次者約占60%,一天幾次者占30%,幾天1次者占10%。因此,對有無便秘須根據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做出判斷。
便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且嚴重影響現代人的生活質量。據對北京、天津和西安等地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率高達15%~20%。而對北京地區18~70歲成年人進行一項隨機、分層、分級調查時,發現慢性便秘的發病率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便秘的病因較多且十分複雜,在治療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各個地區和醫院的治療和認識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在便秘診斷和治療方麵發展極不平衡。
排便的幾個簡單數字
一天1次:很正常,規律著呢。
一天2~3次:沒啥特殊的。
2~3天1次:沒特殊的感覺,也正常。
3天以上,經常一星期還沒動靜:已經患便秘了。
根本就不記得上次是多少天前了:嚴重便秘。
一天不記得多少次了:正腹瀉呢。
(二)便秘對人有哪些主要危害
(1)便秘最受其罪的是肛門和直腸:便秘時,排便困難,糞便幹燥,可直接引起或加強肛門直腸疾患。常見有直腸炎、肛裂、痔瘡等。由於直腸炎症、肛裂、痔瘡存在,解糞便時會出現疼痛不適,很多人因此總是避免解糞便,排便的次數和規律性被打亂,這更加加重了便秘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病情越來越糟。
(2)便秘擾亂胃腸道神經正常功能:便秘時,糞便瀦留,有害物質吸收可引起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脹滿,噯氣,口苦,肛門排氣多等表現。
(3)便秘使結腸、直腸形成糞便潰瘍:較硬的糞塊壓迫腸腔及盆腔周圍結構,使腸腔狹窄、盆腔缺血,直腸或結腸受壓而形成糞便潰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
(4)可誘發癌症:可能是因便秘而使腸內致癌物長時間不能排除所致,據資料表明,嚴重便秘者約10%患結腸癌。
婦科專家對女性進行乳房疾病調查時,發現乳房細胞有“乳癌前期病變”者,在便秘女性中占23.2%,而無便秘的女性中僅占5.1%,二者有明顯差異。這說明長期便秘可能是乳腺癌的發病原因之一。
(5)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作:便秘對老年人可導致生命意外,像“引言”中提到的例子,臨床上很多,多是因便秘而用力屏氣使勁排便,腹壓增加,從而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包括腦出血、中風猝死、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這一現象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6)便秘易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這一情況對兒童和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最嚴重。醫學研究表明:長期便秘的病人,由於腸道菌群紊亂,有益菌數量減少,大量有害菌產生了苯酚、氨、胺、吲哚等十幾種毒素且不能及時排出體外。這些毒素在腸道內被充分吸收後進入血液循環,依次使肝、腦、心中毒。便秘病人多出現肝火旺,脾氣大,心煩甚至抑鬱、焦慮,喜怒無常等這些現象就有了很好的解釋。而治好便秘,恢複菌群平衡,也就治好了這些病。
專家提醒
人體的出口就像高速路的出口一樣,保持出口順暢是“高速路不癱瘓”的前提。
(7)引起性生活障礙:這是由於每次長時間用力排便,使直腸疲勞,肛門收縮過緊及盆腔底部痙攣性收縮,以致不射精或性欲減退,性生活沒有高潮等。長期便秘可致女性出現性趣降低,性冷淡。
(8)對泌尿生殖係的影響:易使女性內分泌失調、痛經、陰道痙攣,並產生尿瀦留、尿路感染等症狀。
(9)便秘會影響人的容顏和體形:醫學科研人員發現,臉上長粉刺、皮膚粗糙的少年、青年大都長時間患有便秘。由於便秘,腸道吸收毒素入血、肝髒中毒、肝髒解毒功能降低,引起臉上長粉刺、皮膚粗糙。所以,保持皮膚光滑潤澤的關鍵是先治好便秘,清除腸道內的產毒源——有害菌,才能治好這些毛病。此外,便秘易使人體重增加,體形改變。
人體排毒小知識
在人體排毒的各種方式中:糞便排毒占80%;尿液排毒占10%;汗液、淚液、鼻涕排毒占8%;毛發排毒占1%;指、趾甲排毒占1%。
(10)影響大腦功能:便秘時代謝產物久滯於消化道,細菌的作用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甲烷、酚、氨等,這些食物糟粕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產生的毒素,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大腦,惡性刺激、傷害大腦神經功能,突出表現是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等。對於兒童可影響智力和身體發育,並且便秘還可能在早老性癡呆等疾病的發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專家提醒
科學研究表明,長期便秘的孩子易煩躁、發怒、頭痛、頭昏、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
以上危害,雖並非所有病人都出現,但足以說明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加強便秘的預防和治療,將便秘趕走。
(三)什麼又是腹瀉呢
腹瀉指排便次數較平時習慣的頻率明顯增多,如每天超過3次,糞量增加,糞質稀薄或性狀異常,水分增加,每天排便量超過200克,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含有黏液、膿血等。腹瀉常伴有排便緊迫感、肛門不適、排便失禁等症狀。急性腹瀉病程多在2~3周;超過2個月者或間歇期在2~4周內者為慢性腹瀉。
(四)腹瀉對人有哪些危害
腹瀉給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麵的: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幹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後會出現皮膚幹燥,毛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間有散在性脫落,產生早禿現象,此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又如,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維生素B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出現指甲、手掌皮膚、口唇皮膚、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症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症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愈合能力減弱,受傷後傷口不易愈合。
(5)腹瀉可引起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小腸黏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後由糞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還能代償。
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係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現象。老年人尤其要當心腹瀉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及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係列缺鉀症狀。
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髒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稱為“酸中毒”。
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係統症狀等。
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就會發生生命危險。腹瀉對老年人損害尤為嚴重。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較青壯年容易出現腹瀉,如果認為腹瀉是小病,不及時就醫,就易釀成大病,嚴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這是因為,老年人急性腹瀉易出現低血糖、心髒和腦血管意外等並發症。腹瀉時少食是常規,攝入不足則需要分解體內貯藏的肝糖原以維持血糖穩定,而老年人沒有足夠的肝糖原貯藏物轉化為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濃度為4.4~6.7毫摩/升,當血糖低於3毫摩/升時,就會出現疲軟、出汗、心悸、麵色蒼白及暈厥等一係列低血糖症狀。血糖過低還可引起深度昏迷和猝死。腹瀉時大量水分喪失,會使人體處於脫水狀態,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並堵塞血管。鈉、鉀、鈣、鎂,可維持血液酸堿平衡、神經傳導功能和心跳節律,腹瀉時這些陽離子缺乏,可引起嚴重的心律紊亂,這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為不利。
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現腹瀉,切莫掉以輕心,應及時就醫。
三、便秘與腹瀉探究竟
(一)便秘產生的原因
正常人直腸裏麵大部分時間是空的,當結腸的糞便進入直腸後,直腸才被糞便擴張,刺激直腸的壓力感受器,通過排便反射傳入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產生排便意向,排便指令通過傳出神經,傳到參與排便的效應器官,於是直腸收縮,肛門括約肌鬆弛,膈肌和腹肌收縮,憋氣,腹壓增加,將糞便排出體外,這是正常排便過程。
某些因素導致直腸壁壓力感受器遲鈍,直腸、肛門括約肌功能失常,腸蠕動功能減弱,糞便不能及時排出,水分被過分吸收,糞便幹結最終形成便秘。
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
(1)便秘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精神情緒過於緊張或抑鬱,生活不規律,工作秩序紊亂以及應激狀態都會抑製排便反射;老年人由於患抑鬱症和老年性癡呆則更使大腦皮質對排便的控製失調,導致糞便難以排出。
(2)運動量減少是便秘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長時間伏案工作,如長時間上網,辦公室工作的女性等;長期臥床病人,由於結腸運動功能減弱,排空時間延長,結腸運動不足以產生明顯的便意,而節段性收縮又使糞便在結腸原地阻滯不前,造成水分大量吸收,糞便堅硬,排出困難。老年人直腸敏感度降低,對糞便容積壓力的感受閾值增高,因此,刺激達不到明顯的感受程度,很容易錯過便意時間。此外,腹肌及盆底肌群的收縮力低下,排便壓力不足以超過肛門括約肌的壓力,此矛盾造成了糞便遲遲不能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