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園林植物的良種繁育(1 / 3)

第一節園林植物莨種繁育的任務

良種繁育不僅是整個園林植物育種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良種選育工作的繼續和擴大。沒有良種繁育,選種成果便不能在園林生產中迅速發揮應有的作用;良種繁育能迅速大量地繁育出優良種苗,為不斷擴大園林生產提供充足的優質種源,為發展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園林事業提供數量充足、品質優良的植物素材,為花卉盆景出口提供優異的新產品。但良種繁育絕非單純的種苗繁殖,它是運用遺傳育種學理論與技術,在保持不斷提高良種種性和生活力的前提下,迅速擴大良種數量,提高良種品質的一整套科學的種苗生產技術。

園林植物良種繁育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方麵:

一、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迅速擴大良種數量新選育的優良品種一開始在數量上總是比較少的,遠遠不能滿足園林綠化和風景建設的需要。園林植物的種苗繁育是保證園林綠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良種繁育工作跟不上就會推遲良種投入園林生產的年限。所以,良種繁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大量繁殖專業機構或群眾選育的。並且通過鑒定和品種比較試驗的優良品種種苗,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不斷提髙種苗繁育係數,擴大繁育數量。種苗繁殖須貫徹自用、自繁、自育的方針。建立專業性繁育與群眾性繁育相結合的良種繁育體製,加快優良種苗的繁育速度,適應園林綠化和風景建設等多方麵的需要。

二、保持並不斷提高良種種性,恢複授予退化的良種

優良品種在投入生產以後,在缺乏良種繁育製度的栽培條件下,常常發生優良種性逐步降低的現象,甚至最後完全喪失栽培利用價值。這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中表現尤其嚴重。例如:三色堇、雞冠花、百日草、雛菊等草花常常在栽培過程中出現花朵變小,顏色晦暗、失去光澤、花形紊亂、高低參差不齊等退化現象。所以,良種繁育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要經常保持不斷提高良種的優良種性,這在天然異花授粉草花中,就顯得更為重要。對於那些授予經退化了的良種,特別是對於一些名貴品種和類型,須通過一定的措施,恢複良種種性,

三、保持並不斷提高良種的生活力

許多自花授粉和營養繁殖的良種,常常發生抗性和產量降低等生活力退化現象。例如從國外引進的鬱金香、風信子,唐菖蒲等球根花卉,在栽培的第一年表現出植株髙大、花大、花序長、花多等優良性狀,但在以後幾年的栽培過程中常出現植株變矮、花朵變小,花序變短、著花稀疏、花瓣皺縮等現象。自花授粉的一、二年生草花如牽牛、香豌豆等也有切花產量降低、生長勢削弱,花朵變小等生活力降低現象,

生活力降低是導致良種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授予經發生生活力退化的優良品種采取一定措施,經常保持並不斷提高良種生活力,使種性複壯,這也是良好繁育的重要任務之

第二節品種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一、品種退化原因

(一)機械混雜與生物學混雜機械混雜是在采種。曬種、貯藏、包裝、調運、播種、育苗、移栽、定植等栽培和繁殖過程中,把一個品種的種子或苗木機械地混入了另一個品種之中,從而降低了品種的純度,隨之豐產性,物候期的一致性,觀賞價值也都降低。機械混雜的危害不僅能影響當代,而且隨著機械混雜的發生,緊接著將會發生生物學混雜,從而影響後代遺傳品質,造成品種更為嚴重的退化,這不僅給栽培管理帶來不便,在混雜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失去品種栽培的利用價值。生物學混雜是指由於品種間或者是種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天然雜交,這樣造成一個品種中滲入了另一個品種的遺傳因素。由於生物學混雜,大大降低了品種的純度和典型性。在園林植物中生物學混雜常表現出花型紊亂、花色混雜、重瓣性降低、花徑變小、花不一、高度不齊等不良性狀。生物學混雜在異花授粉植物和常異花授粉植物的品種間和種間最易發生,自花授粉的植物中間也間或發生。例如矮金魚草、矮萬壽菊、百日草、雞冠花、雛菊等草花,在栽培過程中常因生物學混雜而發生退化現象。

(二)不適宜的外界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優良的栽培品種大都由野生種直接或間接地在人工栽培條件下逐漸選育出來的。因此,它包含栽培性狀和野生性狀兩方麵的遺傳因素。野生性狀通常在人工栽培的環境條件下通常為不表現出來。如果栽培技術不當,外界環境條件不能滿足品種優良種性的要求時,某些優良性狀就不表現出來長期下去,潛伏的野生性狀將代替優良種性,導致品種退化。例如,菊花、翠菊等都會產生花朵變小,顏色晦喑,沒有光澤,重瓣性降低等現象。在菊花育種中常利用低劣的栽培條件,使極度重瓣的菊花減少花瓣,產生可以授粉的中盤花,以利於人工授粉。

(三)缺乏選擇,造成優良性狀退化

在缺乏選擇的栽培條件下,某些花丼觀賞品質將逐漸下降。例如蒲苞花中黃色花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植株,與觀賞品質較好的鮮豔的深紅色植株種植在一起時,黃色植株在群體中的比例將逐漸擴大,而鮮豔深紅色植株將逐漸減少,從而降低整個群體的觀賞價值。大岩桐、瓜葉菊中都有類似退化的表現。

(四)長期進行無性繁殖或近親繁殖造成生活力衰退長期進行無性繁殖,其後代始終是前代營養體發育的繼續,得不到複壯的機會,致使後代生活力逐漸降低。在園林植物中常常可以觀察到長期進行扡插、嫁接的營養繁殖的植物在生長勢、抗病性等方麵降低現象。例如扡插繁殖的楊樹、柳樹等苗木比實生繁殖的苗木衰老期提早,出現早期枯梢,樹幹空心等現象。如長期進行扡插繁殖的菊花,往往出現生長勢不旺、容易感病、莖杆和花朵瘦小、色澤不鮮等退化現象。長期進行自花傳粉,近親繁殖常常發生性狀分離,使不利的隱性性狀得到表現。例如牽牛、鳳仙等常出現生活力衰退、生長勢減弱、產量和品質下降等退化現象

(五)病毒感染

許多花卉品種退化是由病毒傳播感染引起的。例如大麗菊、菊花、香石竹、唐菖蒲、鬱金香等,常發生因感染病毒性的萎縮病而使生活力衰退,生長勢下降,觀賞品質降低退化現象。

二、品種退化的防止措施

(一)防雜保純

防止機械混雜:嚴格遵守良種繁育製度,特別要注重以下幾個環節:采種:由專人負責按照成熟期及時采收。落地的種子寧舍勿留。先收獲最優良的品種,種子采收後必須當時標以品種名稱,如發現沒有名稱或者標簽的種子應舍去。盛種子的容器必須幹淨,如用舊紙袋應消除原有名稱或標記。曬種時各品種要分別用不同的盛器,並間隔一定的距離。

播種育苗:播種要選無風天氣,相似品種最好不在同一畦內育苗,否則應以顯著不同的品種間隔一定的距離,播後必須插上標牌作標記,並畫上田間布局圖。播種和定植應合理輪作,避免隔年種子萌發出來造成混雜。移植:移植要專人起苗、專人移栽,人手不易過多。移植後必須注意及時記下定植圖。

去雜:在移苗、定植、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分別進行一次去雜,及時拔除雜株。防止生物學混雜:防止生物學混雜的基本方法是隔離和選擇。

有空間隔離和時間隔離兩種:

空間隔離:生物學混雜的媒介主要是昆蟲和風。因此隔離的方法和距離,隨風力大小、風向、花粉數量、重量、花粉易飛散的程度、花瓣重瓣程度、天然雜交百分率以及播種麵積而不同。一般風力大又在同一風向上,花粉量多,質地輕,容易飛散,花瓣少,天然雜交率高,播種麵積大,缺乏天然障礙物的情況下,隔離距離較大,反之則隔離距離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