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遲暮歲月(9)(1 / 3)

隨著“中央民意機構”造血功能的進一步改善,“增額代表”中與國民黨唱反調的黨外人士逐漸增加。他們取代了當年CC派開明分子的地位,成為“立法院”內桀驁不馴的“刺頭”。麵對來自黨外的威脅,“資深代表”們不得不組織“統一戰線”,爭取用一個聲音說話,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當年慷慨激昂議論時政的CC派“開明立委”,如今或者站在國民黨的立場上為當局的政策辯護,或者保持緘默。至於在“增額代表”中占絕大多數的國民黨員,雖然在同黨外代表的對壘中,站在本黨立場與“資深代表”協同作戰,但他們無論在年齡、學曆,還是在成長背景等各方麵均和“資深代表”有代溝。他們不僅將“資深代表”們建立的遊戲規則視為迂腐,而且對老朽把持“國會”心懷不滿,因而自然形成一個小圈子,有意無意地把“資深代表”排斥在外。“資深代表”對“增額代表”的反叛亦是極為敏感。他們因年高體弱,很多人已不能出席會議,能出席者亦難以勝任激烈的辯論和質詢。越是這樣,他們越是怕被人看不起,於是也結成聯盟,聲稱要以“無聲的多數”取勝。

對於國民黨而言,“資深代表”和“增補代表”兩者不可或缺。前者是“中華民國”的法統所係,表明台灣政權是“代表全中國”的“中央政府”;後者則是國民黨民主化的門臉,證明國民黨的統治是得到多數台灣民眾的支持的。但當“資深代表”和“增補代表”的利益發生衝突之時,蔣氏父子的意見總還是傾向維護前者。這倒並不是說“總裁”抑或“太子”對老朽當政有什麼好感,實在是因為如要維持“法統”就必須由大陸籍的代表占據“中央民意機構”的多數席位。一旦增補選的台籍代表人數過高,非但“中國國民黨”將淪為“台灣國民黨”,而且“台獨”的威脅就會日趨嚴重,“國”也將不“國”了。基於以上的原因,蔣氏父子數次駁回“增額代表”們提出“國會全麵改選”的主張,台籍代表的席位也始終被限製在較小的比例範圍之內。

但在另一方麵,蔣氏父子也認識到,要想造成國民黨在台灣的長治久安,“占台灣人口85%的台籍人士的人心是一個重要的關鍵”。[40]為了消弭台民對“憲政革新”的失望和不滿,蔣經國不得不提出“本土化”的口號。其具體做法是:在黨政軍各係統內平均分配台籍人與外省人的權益,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協點。

此前,蔣介石也不隻一次地強調要打破省籍樊籬。他提拔過一些台籍人士,主持過所謂的“地方自治”。但總的說來,效果很不明顯。國民黨政府遷台的頭十年中,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台灣省政府”,其公務人員基本上是從大陸遷去的國民黨人。縣市一級的基層行政單位,雖有一些台籍人士參加,但更具權力的國民黨部,“大都由中國大陸出身的黨員所擔任”。[41]《自由中國》曾辛辣地指出:“在中央各院部會中竟沒有一個台灣人,這是不是能夠使台灣人相信我們已經恢複了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呢?”“在若幹台灣人的心目中,統治台灣的是大陸人。”[42]以後,雖陸續有些台籍人士被引入政界,但多數隻能在地方政治中發揮作用,至於“中央”這一層麵,則隻有一兩個人作象征性的點綴:在1972年前,曆任“行政院”的八部二會首腦及“政務委員”中,隻出現過三位台籍人士,即連震東、蔡培火、徐慶鍾;在國民黨中常會內,情況更是糟糕,“改造”時期共有兩名台籍委員,這個記錄竟然被保持了20年之久。

1972年,蔣經國升任“行政院長”後,立即落實“本土化”方針,以緩和積聚多年的省籍矛盾。他不僅提出了“台人治台”的口號,而且還設計了一個號稱“大有為政府”的“組閣”方案:由台籍徐慶鍾任“行政院副院長”,林金生任“內政部長”,高玉樹任“交通部長”,並在“政務委員”中引入李登輝、連震東、李連春等三名台籍人士。

同年,台籍劉闊才被國民黨推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戴炎輝被推選為“司法院副院長”、謝東閩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1973年,台籍周百煉又被國民黨推選為“監察院副院長”。

綜上所述,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除“內政部長”一職按慣例仍由台籍人擔任外,國民黨又將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四院的“副院長”、“交通部長”、“台灣省主席”以及三席“政務委員”職位交到了台籍人士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