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2.5~3歲的寶寶,寶寶順利入園了(1 / 3)

進入幼兒園是寶寶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開始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這一步一旦成功了,那麼他的自信心也就樹立起來了。

何時上幼兒園最合適

入園時間每年8~9月份,都有許多爸爸媽媽問同樣的問題:“寶寶到底什麼時候上幼兒園最合適”。

實際上寶寶進入幼兒園的時間不應該有嚴格的規定,原則上隻要寶寶有自理能力和心理成熟度,能適應幼兒園生活,就可以進入幼兒園了。那麼,寶寶入園時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成熟度呢?有關專家和幼兒教師認為,入園的寶寶具備以下的能力是必要的。

盡早入園好對於在此階段寶寶的看護問題上,存在最大爭議的就是,該不該送寶寶去幼兒園,或應該怎樣去幼兒園。

寶寶是否上幼兒園,這裏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親子關係,另一個是幼兒園的質量。就親子關係來說,早期送寶寶上幼兒園,隻是給寶寶提供了更多的親情模式,寶寶不僅要和爸爸媽媽,同時還要和老師、小朋友建立起良好的親情關係,對寶寶建立信任感、認同感、適應能力都會有極大的好處。

如果爸爸媽媽擔心寶寶上幼兒園會影響親子關係,或親子關係影響上幼兒園,隻能說爸爸媽媽在親子關係問題上的看法有誤區。要知道,即使是全托,每周還有3個晚上兩整白天可以與寶寶高質量親密接觸。“親子”關係不僅不會受到入園的影響,而且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

寶寶入園前的準備

每年的9月秋高氣爽,是寶寶入園的好季節,媽媽大多計劃在這個時候把寶寶送到幼兒園,這是寶寶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這一步走得好與不好,不僅是對寶寶的考驗,同時也是對爸爸媽媽的考驗。

調整作息時間入園前爸爸媽媽可為寶寶製訂一個作息時間表,告訴寶寶每段時間做什麼。按時進餐、睡眠、盥洗、娛樂,讓寶寶在家按照這個作息製度生活一段時間,進入幼兒園後會較快地適應新生活,同時能培養寶寶從小就有一個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訓練寶寶自己排便入園前應該重點教會寶寶說:“我要小便,我要大便”

這樣的話,免得給老師增加負擔,又避免寶寶受不潔之苦。

此外,培養寶寶定時排便的習慣是個很好的方法。

訓練自己喝水、穿衣服訓練寶寶學會自己喝水,學會自己穿衣服等。如果不能自己解決,要教會他說:“我要喝水”向老師尋求幫助的語言,如果寶寶會做這些事情,寶寶的自理生活能力較強,入園後不會感到太多的不適應,便可以順利入園。

熟悉幼兒園環境帶寶寶提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可以使寶寶對幼兒園有初步的印象,消除陌生和恐懼。

訓練自己喝水、穿衣服訓練寶寶學會自己喝水,學會自己穿衣服等。如果不能自己解決,要教會他說:“我要喝水”向老師尋求幫助的語言,如果寶寶會做這些事情,寶寶的自理生活能力較強,入園後不會感到太多的不適應,便可以順利入園。

培養寶寶交友能力入園前,應該盡量讓寶寶與鄰居接觸,與鄰居小朋友玩耍和交往。入園後,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接送時間,認識同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鼓勵寶寶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拉拉手,一起玩兒。這樣寶寶在幼兒園有了朋友,就會更容易、更喜歡在幼兒園玩兒。

寶寶在幼兒園怎樣與同伴相處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希望被人愛的人,首先要愛別人,同時要使自己可愛。”所以,父母要從小教會寶寶怎樣與人相處。不能讓寶寶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太自私。要學會關愛別人,傾聽別人。還要學會一定的社交技巧,才能使寶寶更好地融入集體。

讓寶寶學會團結他人如果寶寶各方麵都很優秀,老師也喜歡他,可小朋友們卻不太願意跟他玩,為什麼?大概是因為他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有些傲氣,有點霸道,這樣才會讓小朋友拒他於千裏之外。

如果想讓這樣的寶寶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父母就該教育寶寶要懂得尊重別人,團結同學。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與小朋友分享,這樣才能受歡迎。

改掉打架、搗亂的壞習慣寶寶有時打架、搗亂隻是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和小朋友對自己的重視,他們覺得隻有采取一些“非正常方式”才能吸引注意。但父母和老師以及小朋友往往就事論事,對寶寶的這種行為很反感,有時還會責罵寶寶,這樣就更加激起了寶寶的逆反心理,讓寶寶更加“淘氣”。所以當寶寶有打架、搗亂的行為時,父母老師不能盲目地責罵他們,先要了解寶寶這麼做的動機。如果是為了引起注意,那麼就應多給寶寶一些關注、溫暖,經常表揚他的長處,鼓勵他揚長避短,教給他正確的交往方式,指出打架搗亂是不對的。如果屢教不改,就要采取相應懲罰措施,強製糾正。

幫助沉默寡言的寶寶找回自信如果寶寶在幼兒園沉默寡言,不知道怎樣和小朋友交往,父母首先要教會寶寶自信,讓寶寶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受歡迎的。比如父母在接寶寶放學的時候,可以和他們說:“寶寶,你看,那是你們班的同學吧,他在看你,他一定是想和你交朋友,原來你是很受歡迎的,明天看見他記得主動和他打個招呼啊。”這樣,在父母的鼓勵下,寶寶就能有勇氣和自信主動和別的小朋友接觸。

錯誤的做法

其實寶寶都是喜歡交朋友的,有的寶寶是因為害羞不知道怎樣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父母要告訴寶寶,要學會開朗、大方、熱情,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要學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這樣才能更受小朋友的喜愛。

了解寶寶性格特點性格開朗的寶寶有的寶寶性格開朗,有一定的交往技能,“點子”多,比較會玩,發生矛盾的時候,會解決糾紛,屬於“寶寶王”類型的,這樣的寶寶在幼兒園比較受歡迎,沒有什麼交際障礙。

性格暴躁的寶寶有的寶寶性格暴躁,經常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上課違犯課堂紀律,破壞別的小朋友的活動,是老師比較頭疼的學生,和別的小朋友也合不來,有一定的交際困難。

沉默寡言的寶寶還有一類寶寶沉默寡言,想加入小朋友的遊戲卻不知道怎樣開口,也不去攻擊別人,但小朋友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存在,這樣的寶寶有一定的交際障礙,隻要父母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還是可以使寶寶變得善於交際的。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類型以後,可以有的放矢地培養孩子在幼兒園的交際能力。

讓寶寶學會自我介紹寶寶兩歲開始,就已經出現“有話說”的表現了。這個時候的寶寶語言智能發育較為完善,而他的好奇心重,很喜歡“喋喋不休”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這個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抓住時機來培養寶寶,教會寶寶怎麼進行自我介紹,學會描述關於自己的一些信息,讓別人認識自己,不僅能讓寶寶感覺到很開心,而且也是幫助寶寶學會交際的一項重要前提。

平時在和寶寶一起出門時,可以有意地讓寶寶向人們介紹自己。當然,寶寶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沒有什麼“話”來表現自己,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對寶寶進行一些幫助,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他。

比如,父母可以設計一些小問話,讓他自己回答。問問寶寶:“寶寶,你叫什麼名字?”“寶寶,媽媽的名字是什麼呢?”“寶寶家住在哪裏呢?”“寶寶記不記得家裏的電話號碼呢?”在最初訓練寶寶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一點地問寶寶,並要注意保持吐字清晰,讓寶寶慢慢地記住,準確地回答。最後,父母可以在平時讓寶寶多重複這些回答,並把這些答案串在一起。這些小答案,其實就是寶寶進行自我介紹的好素材。

家有胖寶寶的焦慮

當我們看見一個個看似可愛的小胖墩、小胖妞,應該想象這樣的畫麵:那是一個個未來的原發性高血壓病、高血脂、糖尿病病號!

體重指數BMI

計算公式為:體重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兒童體重指數大於22為輕度肥胖,大於25為中度肥胖,大於30為重度肥胖,大於40為極重度肥胖。

盡管目前國際通用標準以中度肥胖指數25作為“安全警戒線”,但最近的研究發現,體重指數隻要超過23,出現原發性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脂肪肝、代謝綜合征等症的危險性就會增加。

胖寶寶的類型過度喂食型胖寶寶原因這類胖寶寶的父母往往急著給寶寶添加各種食物,食物的數量、結構、配比上都不夠科學。另外有些出生時為低體重兒,因為父母希望其長得快點,會給予比一般寶寶更多的食物,甚至增加奶粉的濃度等,使得寶寶的體重迅速增長。

藥物、補品過度攝入型胖寶寶原因這類寶寶的父母為了增強寶寶的體質,往往給寶寶補充這個營養劑那個營養粉,造成某種營養素攝入過多或營養素之間的比例失調,更有些藥物、補品含有激素,會引起內分泌紊亂,造成肥胖。

生理遺傳型胖寶寶原因

體形跟遺傳有一定的關係,這一點是大多數專家公認的,直係親屬裏有肥胖的人,則寶寶肥胖的可能性就大。

吸收型胖寶寶原因這類寶寶的飲食攝入和作息習慣比較正常,父母也沒有特別肥胖的一方,但是就是胖。原因在於其腸胃消化吸收能力比一般的寶寶強。

運動缺乏型胖寶寶原因這類寶寶好靜不好動,從嬰兒期開始,活動就較同年齡的寶寶要少,消耗少,自然就容易發胖。

病理型胖寶寶原因病理性肥胖包括的範圍較廣,但主要是指因某種疾病引起的肥胖,如柯興氏綜合征、甲狀腺機能減退性肥胖、肝炎後肥胖等。

控製體重的方法需要到醫院就醫,進行進一步的診斷治療。病理性的肥胖經過治療,也可轉為生理性的肥胖,最後逐漸恢複到正常的體質狀態。

養成不易發胖的生活習慣要注意做菜方法給寶寶提供豐富的營養食物,肉類和蔬菜合理搭配,每天變換不同的食物種類。在色彩上也要有意識地進行搭配,以引起寶寶進食的興趣。穀物和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應每天進食。

不讓寶寶邊看電視邊吃東西養成安心進食的好習慣。吃飯時不要說笑、不玩玩具、不看電視,要端正地坐在桌旁,父母不要催促寶寶,讓寶寶細嚼慢咽,在照顧寶寶進餐時,可輕聲簡單給寶寶介紹食物名稱、顏色,增加寶寶進食興趣,同時幫助寶寶增長知識。

遵循高蛋白、低糖、低脂肪的原則多吃粗糧、水果和蔬菜。粗糧中含有膳食纖維,能夠減少飽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血管彈性。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在飲食上管好寶寶的嘴,糾正他們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掌握“一適兩低”的基本原則,即適量的蛋白質、低糖和低脂肪,飲食要清淡,不可過飽。

讓寶寶堅持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跳繩、遊泳等活動,以促進脂肪消耗,轉換為熱能。

不要給寶寶壓力讓寶寶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生活有張有弛,勞逸結合。

不適合幼兒吃的食物

滿1周歲寶寶開始學習成人的飲食,但多數的父母會采取“父母吃什麼,寶寶就跟著吃什麼”,尤其是終日在外工作的職業女性,大多會選用以便利性為主的市售食品,如餅幹、糖果、丸子、酸奶、薯條、漢堡等食物。但父母知道哪些食物的選擇並不適合讓寶寶吃嗎?

雞蛋生雞蛋在雞蛋外殼上容易附著汙物,如雞屎、穀殼、沙門氏菌等,因此,當雞蛋未充分洗淨,容易使腸胃發育未健全的幼兒生病。

熟雞蛋每天最多吃3個,過多會造成營養過剩,引起功能失調。

口味較重的調味料如沙茶醬、番茄醬、辣椒醬、芥末、味素,或者過多的糖等口味較重的調味料,容易加重幼兒的腎髒負擔,幹擾身體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質地堅硬的食物如花生、堅果類及爆米花等食物,容易使寶寶嗆到,盡量不要喂食寶寶;此外,像纖維素多的食材,如菜梗或是筋較多的肉類,都應該盡量避免。

蜂蜜是一種天然且無法消毒的食物,因含有梭狀肉毒杆菌芽孢,當受肉毒杆菌汙染時,會在腸道內繁殖並釋放出肉毒杆菌毒素,造成嬰兒型肉毒杆菌素中毒,再加上胃腸不易吸收,所以應讓幼兒於1歲過後再食用。

生冷海鮮如:生魚片、生蠔等海鮮,即使新鮮,但未經烹煮過程,容易發生感染及引發過敏的現象。

經過加工的食品食品加工過程會破壞維生素,將蔬菜和水果曬幹,可破壞維生素C,不過在風幹的過程中維生素C損壞較少;水果在製成蜜的過程中,維生素C經糖等泡後幾乎完全損失了;蔬菜經過醃製,維生素C大部分被破壞。滿足維生素C需要寶寶主要吃新鮮水果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