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認親(2 / 2)

是,這是她沒事先定下。可是那會兒她也沒把握兒子會不會回京來啊!短短幾個月裏出了這麼多事兒,老爺子老太太都一塊兒回京了,事先誰能想到?

老太太抬眼看了看兩個兒媳婦,肚裏歎了口氣。

老大家的脾氣爆,又太要強。老二家的心眼兒多,一肚子彎彎繞。

早些年並不是這樣的,那會兒老大還做著官,老大家的也跟著養成了一副說一不二的脾氣,家裏的事兒她說做主就做主,妯娌們是無法與她爭鋒的。老二家的那會兒也乖覺,跟這個大嫂之間還是客客氣氣的,凡事都避讓著。

可是後來就不一樣了。大房失勢,夫妻不合。二房卻漸漸露出了鋒芒。

家務事很難斷得清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太太明知道二太太是有意同她過不去,卻拿不出什麼證據來。二太太這事兒做的不地道,可是她卻把自己說得無辜而清白,什麼錯處也沒有。

這讓老太太都沒法兒開口。兩邊都是孫子,她也不能說讓二太太現在馬上把院子讓出來,讓朱長安改在東院兒成親。地方是小,可是朱長安對嶽家怎麼交待呢?妻子還沒進門,就讓他先為難?

老大媳婦不讓人,老二媳婦又是存心。其實兩人能各退一步,就沒這事端了。

“後院地方寬敞,賢哥兒和他媳婦現在房裏連主子帶奴才也十來個人,還有那麼些箱籠,讓他們去住東院兒,那也太擠迫了些。他媳婦初來乍到,難免水土不服,得有個安靜的住處才好。”大太太和馬氏爭辯是爭不過她的,隻能轉而懇請老太太:“再說賢哥兒還要備考應試,東院兒嘈雜,後院才方便他讀書啊。將來他能中舉,那也是咱們全家的體麵光彩啊。”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力的理由。

朱家的兒孫裏頭,最有出息的也就是朱慕賢了。府試的案首啊,這可不是那等窮鄉僻壤小地方的頭名,而是江南那種才子如雲地方的頭名。朱老爺子當年的事兒已經掀過去了,朱慕賢將來肯定是大有前途的。

二太太心裏也是一緊——

這就是二房氣短的地方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理誰都知道,可是二房的兩個兒子卻都不是讀書的材料。

這麼多兒孫裏,老太爺最偏疼朱慕賢,原因也很明白,這孩子天資聰穎,又肯讀書上進。

要是隻為了大房的麵子,老爺子老太太大概不會偏幫,這院子自己是占定了。可要是為了孫子有個安靜踏實的地方能好好讀書——那可就難說了。

大太太這個理由找得也真是太恰當太及時了。

二太太覺得臉上汗涔涔的,掏出帕子來抹了抹汗。

過去幾年裏頭大房很少能再壓到他們二房頭上了。可是現在情勢又不同了,大房的兒子出息,就又有了底氣。

二太太對這個嫂子從來就沒服氣過。她除了投了個好胎,生在了官宦人家,有哪一點兒比得上自己?可是她卻一直壓在自己頭上,對她從來都不屑一顧。所有人都得聽她的,順著她。

憑什麼啊?

就象這次後院的事,憑什麼她說要,就得給她兒子?要論長幼,自己的兒子還要年長,難道不該自己先挑地方嗎?她還覺得她一張口,她就會把地方讓給她?

要是這次讓了,那豈不是自己的臉都丟到親家的門前了?

不,二太太又堅定了想法。

不能讓。

“大嫂說的是啊,賢哥兒讀書是要緊。要是外頭書房和小書房都不合適,我琢磨著,咱們城外頭的莊子上倒是清靜!那是真清靜啊,山裏頭可不象城裏這麼嘈雜吵鬧,也沒有人來客往的這麼費神,賢哥秋闈之前一直住到那兒讀書,一定合適。侄媳婦也好好能將養身體,這豈不是兩全齊美?常聽人說,這有名的才子,都住這山那山裏的,山裏有靈氣,養人哪。”

大太太沒料到二太太居然說出這麼番話來!想把自己兒子打發到城外頭去住?那什麼地方,幾間破屋,要什麼沒什麼,哪兒住得了人!

她死死盯著二太太,兩眼都要噴火了,恨不得撲上去咬下她兩塊肉來。

大太太一要發火,二太太心裏倒踏實了。

這個大嫂隻要一發火,說話就特別不中聽,有理的事兒也常讓她給折騰成了沒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