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坦然麵對生活中的得與失(1)(1 / 3)

何謂得?得就是擁有;何謂失?失就是失去。擁有時,並不代表如意;失去後,也並不表示結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與失的過程。

每個人都要經曆這樣的一個過程,得到與失去、成功與失敗總是交錯地出現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得到的時候,不矯飾;失去的時候,不言敗。不僅要經得起成功的洗禮,更要受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得失成敗之間,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須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我們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說,得與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你得到了太陽,就失去了月亮;得到了白天,就失去了黑夜;得到了春天,就失去了冬天;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得到了繁華,就失去了寧靜。“上帝”是公平的,他賜予你一樣東西,肯定會從你身邊拿走另外一樣,我們隻有真正領會到了得與失的真諦,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幸福。

那麼,究竟得與失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得與失的標準非常直觀,一個西瓜的價值遠遠大於一粒芝麻。

得與失的標準有時候是不能量化的,比如說,你撿了一粒芝麻的快感大於撿到一個西瓜,那麼孰得孰失,就該另當別論了。得與失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有主觀的標準,所謂“得失寸心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人在得到的時候,總會覺得得之甚少,有人買彩票得了二等獎,卻還歎息:“怎麼就不得個一等獎呢?”有人立了三等功,卻滿臉不高興,“本來我應該立二等功的。”人要是在失去的時候,總是埋怨失去得太不應該,哪怕是失中有得的事,那也不會有感覺上的平衡,就像是丟了一隻雞而撿回一隻鴨的人,隻抱怨丟了雞而不慶幸撿了鴨一樣。於是,我們聽到這個世界上最多的怨聲載道,就是埋怨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但是,“得”絕不會因為你的喜愛而頻頻光顧,“失”也不會因你的厭惡而退避三舍。得失是一對亦此亦彼的矛盾。它們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有得就有失。我們得到了某種工作,就意味著失去從事其他工作的機會;我們得到了張三的愛情,就意味著李四將消失於自己的情感世界;我們得到了子女,就意味著少了一份輕鬆……這和取舍的遺憾是一樣的,而取舍的遺憾歸根結底是得失的遺憾,沒有利益成分的取舍,又怎麼會遺憾與困惑呢?得失還不同於取舍的是:取舍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得失則是此長彼也長。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以當選總統為例,當上了總統便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幾乎失去了整個自我:不能隨心所欲地說話,不能像老百姓那樣猜拳喝酒,高興了便哈哈大笑、痛苦的時候可以號啕大哭,甚至想吃點什麼、到哪兒走走都由不得你。同時,我們在失去的時候,也會相應地得到一些什麼。失去了權力,會多一分輕鬆;擁有一次失敗,會得到教訓;丟掉了一次冠軍,就卸下了一個包袱。這就是所謂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般說來,付出越多,收獲就越多。但失去得越多,並不見得就得到越多。假如犯罪了,判了十年或二十年的刑期,得到教訓的代價不是太慘重了嗎?假如連生命都失去了,還能得到什麼?

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好事能變成壞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古人雲: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今天的“得”很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失”,而今天的“失”也很可能就是未來所得的開始。

有個“塞翁失馬”的寓言,講的是邊塞上一位老頭丟了一匹馬,別人來安慰他,他卻說:“你怎麼知道它不會成為福呢?”後來,出走的馬失而複得,而且還帶回來一匹好馬,別人又來道賀,他卻說:“你怎麼知道它不會成為禍呢?”再後來,他兒子騎馬摔斷了腿,再後來,因兒子瘸腿沒去參加打仗,父子倆皆保全了性命。

人類社會的許多困惑就是因得失的不斷轉換,而變得好壞難分。我們大量開采自然資源,豐富社會財富,卻又破壞了生態平衡;農業生產中,不使用農藥、化肥很難高產,而農藥化肥中出現的高產,卻又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生活條件太差,人會營養不良;生活條件太好了,又出現肥胖症……由此可見,得與失的關係,簡直就是個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同時去注意兩個方向,在得到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失”,在失去的時候又看不到潛在的“得”。於是,就有了得到時的樂極生悲、失去時的一蹶不振。現實中“失馬”的事例數不勝數,可惜絕大多數“失馬”的人都比不上邊塞上的老頭。一個打工仔買“六合彩”中了100萬元大獎,他開始擔心別人搶劫。最終,別人沒有搶劫他,倒是自己好景不長,吸毒、嫖娼、賭博,認為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三年不到花個精光。在他奄奄一息的時候,他說他最怨恨終身的一件事就是中了“六合彩”。

麵對得與失,最理智的行為便是:在得到的時候,我們必須認真地看一看“得”的背後會失去什麼,能不能避免那些失去。假如因小小的“得”,會演變成巨大的“失”,我們何必又去得它?而在失去的時候,我們需要看到潛在的“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越是貪圖多得,必是得之甚少。這似乎也是一條人生法則。

一位勤勞的農民,從自己的菜園中收獲了一個大得不得了的南瓜,他又驚又喜,把這個南瓜獻給了國王。國王很高興,賜給農民一匹駿馬。這件事很快家喻戶曉。一個財主開動了腦筋:獻個大南瓜,就能得到一匹駿馬,如果獻一匹駿馬,國王會賜給我多少金銀珠寶或美女呢?於是財主向國王進獻了一匹價值連城的駿馬。國王同樣很高興,吩咐侍者:“把那位農民獻的那個珍貴的大南瓜,賜予這個獻駿馬的人吧。”

為什麼想多得的人往往少得呢?道理很簡單:人可得的東西很多,而要得到這些東西的人也很多,好比一大堆人圍搶一大堆東西,你什麼都想搶就會猶豫,等人家把東西搶光了,你還沒緩過神來。你隻有死盯其一,也許會搶到它。其實,人的“胃口”並不大,隻不過是心高而已。一旦把世界上所有的都給了你,你難道不感覺那些東西都成了負擔?

有一位軍人,年年都要爭功爭獎。後來,大家幹脆年年評他,於是,他突然覺得人們的眼神充滿著芒刺,領獎時的掌聲也充滿著芒刺,以至拿著獎品的手都在顫抖。

其實,人們的眼神也好、掌聲也好,都與從前的沒有兩樣,隻是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還有一位私營公司的職員,因為跟老板沾親帶故,盡管老板給了他很高的薪水,但是他還是埋怨老板沒有提拔他。後來,老板給他個部門經理當,他不僅沒有把這個部門管理好,也把自己弄得神魂顛倒,最終隻好自動退位。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得與失,而是曾經為得到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的充實和快樂。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隻要讓自己更快樂,讓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義,那就是最寶貴的得。要知道,人得到的能力與享受所得的能力是同樣有限的。人隻生有兩隻手,最多隻能同時抓住兩件東西,再多抓一件,就會力不從心。那又何苦呢?適可而止吧!

看淡名利,生活更美好

人皆有名利之心,對於“名利”本身而言,並無所謂好壞。喜歡好名聲,鄙視壞名聲;喜歡獲得,厭惡失去,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絕不能為名利所困惑,也絕不能為名利所驅使,更不能見利忘義。人應當時時注意,用高尚的品德穩穩地駕馭自己的名利之心。在名利麵前,正確的態度是看淡名利得失,輕鬆地生活和工作,這樣或許會取得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居裏夫人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這不僅因為她一手創造並發展了放射科學,直至把生命貢獻給科學,還在於她擁有至高無上的人格。她一生中一共獲得過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10次著名獎金,得到國際著名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16枚,世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授予的各種頭銜多達107個。但是,終其一生,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謙虛平淡。愛因斯坦曾經讚譽她說:“在所有的著名人物裏麵,瑪麗 居裏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有一次,一個多年未見的女友到居裏夫人家中做客,忽然,她看到居裏夫人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金質獎章,那可是英國皇家學會獎給她的。女友大吃一驚,忙問:“瑪麗亞,能夠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啊!你怎麼可以讓孩子隨便玩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