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4章 源億鐸的崛起、 安京之亂(1 / 1)

周斌帝三十三年,源億鐸四十歲,燕王宣平王甘二十年。這一年的三月到八月周斌帝接受了丞相蘭玉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削藩政策。周帝國的諸侯國此時已經積聚了強大的實力,因此削藩的消息一出,各地的諸侯紛紛抗拒皇帝的新政。其中燕國西邊的秦國聯合位於燕國北邊的魏國以清君側的名義瓜分了周皇室的直屬領地。周皇室被兩國的大軍圍困在安京之內,周斌帝無奈之下殺死了丞相蘭玉,秦魏兩國一下子失去了出兵的理由,於是秦魏兩國停止了對安京的圍困。可是兩國進軍的目的似乎沒有得到滿足,於是遣使到周斌帝那裏逼迫皇室允許他們兩國在皇帝的直屬領地駐軍。

九月一日秦魏兩國的王在安京召集其他比較強的六個諸侯,八國諸侯相約周斌帝三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在安京朝拜皇帝,共商天下國事。這時候的周皇室雖然已經事實上被秦魏兩國控製,但是兩國出於周皇室的名頭,到底還是以周斌帝的名義對天下的六個主要的諸侯(燕國、閔國、趙國、梁國、孟幽以及夏幽)下達了召見的聖旨。這時候的燕國已經是燕王甘的兒子燕繼王萍十八年,燕國的政治掌握在年逾古稀的安道遠和威亞康王的手中。在燕國,安道遠輔佐兩代國王並且做了十八年丞相受封定國公,因此他成為了燕國文官的領袖,同時也是夢壽南方的實際統治者。威亞康王自即位以後,依仗威亞在燕國北方的駐軍,以扶立之功受封為燕國大將軍爵位到護國公,是燕北方的實際統治者。這時候,威亞國在周帝國的諸國看來不過是燕國的一個權臣的領地,隻有少數東南沿海的小國依然稱威亞為東海公國。

九月十六日,周皇室的使者金蠻子攜帶著皇帝的聖旨抵達了夢壽麵見燕王。康王與安道遠在金蠻子睇完聖旨離場後,對於燕國是否要參加秦魏發起的集會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其中安道遠丞相認為燕國不應該參加這次集會,他認為參與秦魏的集會就是參與了秦魏的叛亂,這是不義的行為。麵對如此的危局,燕國應該成為東方諸侯的領袖,在夢壽籌建一個對抗秦魏叛逆的聯盟,他認為隻有這樣才可以彰顯燕王萍的仁德,以達到王霸天下的最終目的。麵對安道遠如此歪曲的邪說,康王表示不同的意見。康王認為周皇室已經衰弱到了諸侯國可以滅亡它的程度了,諸侯割據爭霸也已經是天下必然的趨勢了,那麼燕國應該參加這一次的集會,這樣才可以在未來的大爭之世中占得先機。燕王深知兩位權臣的實力,毫無實權的他做出了如此的決定:在集會之前派遣一個使者去安京覲見周皇帝,確定了周皇帝的口風後再決定是否參加十一月的集會。

當雙方對使者的人選爭執不休的時候,燕王一錘定音敲定了燕國的昂君源億鐸。源億鐸就這樣成為了赴安京的使者,出發的前一天,安道遠找到他,希望他能夠覲見周皇帝,最好可以弄回一份討逆的詔書,而康王則希望他帶回肯定的消息,這樣就可以打消反對集會者的理由。

源億鐸在十天之後抵達了安京,這時候周皇室雖然受到秦魏兩國的監視,但是周斌帝還是在兩天後的一個深夜裏秘密的接見了源億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