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阪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
1895年,林語堂出生於福建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為教會牧師。1912年林語堂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3月26日,去世於香港;4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
林語堂之於我們,是一種濃重的情結,就像村上春樹之於日本,米蘭·昆德拉之於捷克,卡夫卡之於奧地利。他們既是本國的,又是世界的。那一抹微笑或是自得,或是青澀,或是疼痛,或是幽默,都已隨著文字的變遷深深地植入人們心中,不擇水土地生根,發芽,長成。
所以我們完全有資格得意和驕傲,因為我們有一個被公認為超脫又快樂地享受世俗樂趣的林語堂。雖然比起中西古代聖賢,他還沒有完全成就那種登峰造極的狀態,但這已足夠。
林語堂先生的過人之處,就是他一直對人文精神的高度關切,並且由此總結出了許多動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當人們在欲望的追求中逐漸丟失自我,變得貧乏又可怕的時候,如果找個嫻靜的午後,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帶著幾分挑剔的目光讀一讀林語堂人生哲學,恐怕會幡然悔悟,遺恨於自己曾經浪費掉的光陰,而重拾年少時的天真與幻想了。
本書精心節選了林語堂先生的一些不朽之作,並加以適當的解讀賞析,使讀者在享受文學盛宴的同時,也從林語堂的生活藝術中找到真正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