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通貨膨脹來臨,不會生利息的錢就是在貶值!(1 / 2)

這是什麼樣的日子?

錢越來越薄;

物價越來越貴;

房價越來越高;

年輕人一畢業,就麵臨“蝸居”的考慮!

存錢應該是一種美德,但是,通貨膨脹的來臨,愛存錢的中國人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窮!

現在,人們個個都覺得物價越來越昂貴。以前,大陸的朋友們一見麵就會問聲“吃飯了嗎?”現在,物價飆漲居然讓大家的問候語換成了“今天啥便宜?”白糖的價錢漲得恨天高,想要省錢吃個路邊攤,又發現連煤氣罐的費用也在漲,小吃攤成本上揚,一些有名的小吃如蚵仔煎、排骨飯、四神湯比以前還貴了10塊錢;就算沒漲價,碗的大小也有了差距。一波波民生物價漲潮未歇,家庭主婦想省點錢回家自己做餐飯,卻發現電費、水費、油錢、菜錢都漲了,還有些媽媽為了省奶粉錢,隻好盡量不斷奶,卻發現連小朋友的尿布錢也漲價了。

一些聰明的家庭主婦消費者,開始轉向理智的精打細算,到處找“便宜貨”,或拉身邊好友組織團購,力圖將生活成本降到最低。早年台灣省的小孩如果開始上小學,衣服可能盡量買大號一點,到六年級都能穿。現在,通貨膨脹也讓大陸的家庭主婦開始這樣未雨綢繆,網絡上一位太太的孩子才剛上小學1年級,她就已經把孩子長到1.5米高的內衣褲都提前買齊了,這樣,以後怎麼漲價也跟她無關了。

我:老板,一隻雞賣多少?

老板:150塊。

我:150塊?你那隻雞是會唱歌嗎?唉,還是得買。

老板:200塊。

我:漲這麼快啊?

老板:250塊……

這不是笑話,早年,香港人習慣到內地買菜;現在,反倒是內地人一放假會到香港當“菜奴”,或者不趕早趕巧,避開早市的高峰,改在晚上買菜,可便宜2~3成;一些北上打工的朋友,還會自己扛米袋,或者當“囤囤族”,先把東西買下來存著,因為物價上漲的速度太快了,漲幅真是令人頭痛,什麼東西的價格都在呈現“跳躍式”的飛漲。去菜市場買菜,你可能發現,居然肉價會比菜價還要便宜,一些專有名詞頻頻出現——“蒜你狠”、“豆你玩”、“薑你軍”、“蘋什麼”、“糖高宗”、“棉花掌”。廣東人喜歡褒中藥湯,可中藥與食材價格不斷上揚,現在,就算喝一口煲湯也要付出比以前還要多兩成的代價。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有漲,小市民的“痛苦指數”持續增高,到底該怎麼辦呢?

“通貨膨脹”就像牙膏一樣,一旦被擠出管子外,就很難再收得回去,當開始進入一個“天天都漲價”的通脹新紀元之後,可苦了一些80後的年輕人,首批30歲的“80後”有近一半的人沒有房子、車子,也沒老婆,近6成的人薪水不高,而大學畢業生的“蝸居”現象更為困窘,一些大學畢業生們像螞蟻一樣在城市郊區過著群居的生活,幾個人合租一間狹小的房間,一個床位月租約300元,每天要擠上幾小時的公交車去上班,月薪隻有1000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