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鬼骨山,鬼穀山,鬼骨鬼穀仇報冤;
無雙練兵斷魂崖,王禪修道蟠桃園。
義兄弟,師兄弟,義兄師兄情難言;
孫龐鬥智相操戈,千古演義雙奇傳。
山東,山東,人傑地靈,英雄輩出曆代不窮,人間福地,地造天成。其地勢,東臨東海,西靠太行。冷暖交替,四季分明。山有五嶽之尊,人有文武二聖。提起文武二聖人,哪個不知,何人不曉?文聖人孔丘孔仲尼,開創儒家基業,成儒家一派鼻祖。孫武孫夫子,著下不朽兵書孫子十三篇,傾倒多少曆代將軍,成就多少兵家英名。孫武子稱得起是兵家之祖,一代聖人。這些不必細表,今日要說的是:孫武子之孫;上界八仙之末的孫臏的一段傳奇故事。
孫臏,生在山東,學在山西,成在河南,落在河北,最終名列上界八仙。說到這裏,難免有人要問:那八仙不是張果老、呂洞賓嗎?怎麼又冒出個孫臏?諸公有所不知,八仙分為上界八仙、中界八仙、下界八仙,常提起的八仙是指中八仙。孫臏被列為八仙是上八仙。上界八仙有那八位?他們是:燃燈道人、托塔天王李靖、二郞真君楊戩、齊天大聖孫悟空、王禪老祖、王敖老祖、三太子多臂哪吒、雙拐仙瘸腿孫臏。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世間傳異聞,眾說多紛紜。曆史無憑證,何必求認真。
今說的是戰國時期,七雄爭霸,戰事頻發,其間,英才輩出,各展其能,保明主,建業績,名垂青史。其中,有一位鼎鼎大名,了不起的軍事家——孫臏。他出世以來,名揚天下,聲貫九州。自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後,更是重震神州,傳播海外,名噪一時。關於他的傳說故事甚多,今不揣淺陋,以我疏才拙筆,敘他鬼穀學藝,棄魏事齊一段傳聞,敬請讀者,稍安勿躁,聽在下慢慢道來。
想當年,魏國大梁人朱仝,求學於齊、魯間,拜名師,訪高人,學有所成。其間,結識了齊國鎮邊大將孫弼,二人結為契友。那孫弼不是別人,是武聖人孫武之子。後來,孫弼將其妹孫玉嫁給朱仝為妻。不料,事隔不久,孫弼為除國奸,得罪權貴,受人迫害,被流放海外荒島。其女孫蓉年幼,由姑母孫玉收養。
數年之後,孫弼才被昭雪平反,重返臨淄。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受此挫折,心灰意冷,再不願朝中為官,搬出京城回到陽穀老家。五十五歲,晚得貴子,取名孫賓(即孫臏)。姐姐孫蓉比他大出三十歲。姑夫朱仝在鄄城為官時,把她嫁到城南睦鄰莊。隻因孫弼流放海外,身受傷害,體質羸弱,在孫臏三歲那年,便謝世西歸。孫臏母親思夫情重也相繼去世。年幼的孫臏隻好遷到鄄城,和姑母生活在一起。
光陰茬苒過,歲月自流失。轉眼間,孫臏已然八歲,被送入一家私塾學館讀書。這家學館喚做“育英館”,塾師杜選乃齊魯名儒,能文善武,很有名望。孫臏生來聰穎絕頂,膽識過人,在育英館讀書過目不忘,聽講舉一反三。全館學子二十幾個,無一人能與他相比。老先生對他十分賞識,極為器重。五年之後,孫臏年已十三,他的學識才華使成年人也得刮目相看。吟詩聯句寫文章隨手而成,積商計算應心而得。一天,杜選有事出門,留下學業,讓學生們自己完成。十幾個孩子聚在學館,無先生看管,自然閑散了許多。有幾個大點兒的孩子湊在一起,東拉西扯,哪把先生留下的功課放在心上,說來道去說到膽量上來了。
內中有兩個孩子,是親哥倆,平時愛說大話。哥哥鄭文,兄弟鄭武。鄭文腰杆一挺,胸脯一拔,脖頸一梗,信口開河吹起牛來,說道:“我十二歲那年,隨父出城,因歸來天晚,城門關閉,叫不開城門,隻好夜宿郊外。在一片墳地裏尋到一間看墳小屋,我爺倆便住了進去。天至三更,風吹草動,破窗作響,夜貓子哀鳴。我父鼾聲如雷,沉沉大睡,我卻眼不眨,身不動,直到天明。”兄弟鄭武笑道:“哥!你那是嚇的。要說膽量,我不含糊。有天夜間,電閃雷嗚,大雨不止,我肚裏陣陣作痛,要去茅房。一開門,一道閃電晃得我兩眼發藍,一聲炸雷,震得我雙耳嗡嗡,要換上你們不拉到褲子裏才怪哩!”鄭文“嘿嘿”一笑道:“兄弟!那夜你就尿了褲子,還當我不知道!在哥哥麵前就別吹牛了!”鄭武一聽哥哥揭短,臉一紅,頂了一句:“哥!那夜你從墳地回來,不是也換了褲子?”鄭文還想分辯,一旁古風把話攔住,說道:“你弟兄倆不必爭辯,膽量大小一比便知分曉。”大家忙問:“怎麼個比法?”古風在孩子們當中年齡稍大,常以老大哥自居。這會兒,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說道:“城東南郊外有座荒廟,人所共知,廟裏大神小鬼不少,咱幾個有誰敢在今夜晚間,端碗米飯,拿雙竹筷,到廟裏不管大神小鬼,往嘴裏喂上一口米飯,方是英雄好漢。”這句話一出口,眾人你看我,我看你,無一人敢應。原來,鄄城外有座古廟叫穀神廟,正麵大殿裏有許多木雕泥塑的泥胎,一個個齜牙咧嘴,擰眉瞪眼,挺胸疊肚,或站或坐,形態各異。隻因年久失修,無人居住,神像上泥有脫落,顏有褪色,更顯得陰森可怖,別說夜間,就是大白天,人也很少到那裏走動。今日經古風提起,鄭文,鄭武兩條腿直打哆嗦,自已埋怨自己,剛才不該誇口,說下大話,這會兒,丟人現眼好生難堪,站過一邊,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