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5章 乾清宮會議(四)(1 / 2)

眾人一陣愕然的看著李岩,籌建更多的學院?你倒是真的敢想啊……

“哈哈!李岩,說得好!”

朱傑大笑道,“朕也早有此意,如果說之前,我們缺乏足夠多的老師的話,現在應天學院已經開辦了三四年的時間,畢業生都已經有兩批了,明年開春,順天學院的第一批學生也可以順利畢業了,這些學生,除了進入政壇之外,還有超過兩千人人呢,朕就是要把他們都給招募到其他的學院裏,這就叫傳幫帶,一批帶一批!”

“皇上,隻怕未必就如您所願啊……”

袁繼鹹苦笑道:“俗話說,學會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哪一個學子讀書有成,不希望自己能夠光耀門楣進入政壇?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誰願意去做一個教書匠?”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為什麼讀書高啊,因為可以做官啊,光宗耀祖,做一輩子教書匠,有什麼出息?隻怕所有的學生都不願意到最後僅僅成為一個教書匠而已……

“做官?”

朱傑哂然笑道:“袁公,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官的,做官,你需要有做官的頭腦才行,治國理政,乃是大事,需要的是務實的態度,懂得民間疾苦冷暖,一群書呆子去掌管一地的庶政,隻怕大明都會被他們給帶到溝裏去!大明未來所有的官員都要經過嚴格的遴選,必須要有務實的精神與態度,不以學識定高低,乃是以人品與能力,學問高深,未必就能做的好官!孔孟、董仲舒之流也沒有成為一國宰相,太白、杜甫甚至都沒有做過像樣的官,相反,房謀杜斷等人又有哪一個是學問名世的?不是做官的材料,那就好好的做老師,做學問,朕不會埋沒任何一個人才,即便是做老師,隻要做的出色,朕依舊會讓他標榜史冊!”

朱傑說的倒是容易,不過,想要改變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那可是太難了,即便是兩三百年後的中國,都難以從這個觀念之中完全跳出來,君不見那個時候公務員考試,千軍萬馬勇擠獨木橋?

朱傑接著說道:“興辦新學,未必非要由朝廷來出麵,民間的富商與學者同樣可以參與進來,民間如果要辦學,朝廷可以獎勵錢糧以資鼓勵,當然還是以朝廷為主,方以智,未來五年之內,各省必須籌建一所以上的新學學院,南北直隸新學學院分別要在三到五所之間,五年之後,如果大明能夠擁有近百所新學學院的話,那每年將會為大明提供超過數萬人的人才,十年時間,就是數十萬人,大明何事不可成?”

李岩點點頭,未來五年,現有的新學學院將會出現上萬的畢業學生,這些學生之中有千人可以踏入仕途,其餘的人完全可以支撐起近百所新學學院來。

“當然,如果畢業的學生想要經商,朕也會鼓勵,永興銀行可以出台措施,為這些人提供低息或者免息的借貸,扶持他們發展,朕要讓世人明白,讀書可遠遠不止當官一條出路,當官,那是讀書人最沒有出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