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鎮,在9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鎮子。說他平凡是因為就像當時中國千千萬萬的城鎮一樣永陵鎮正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茫然的尋找著自己發展的方向。說他不平凡是因為永陵鎮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永陵鎮是一個充滿著濃厚曆史文化氣息的古鎮:鎮域麵積525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多而集中地分布著清前時期的文物古跡,清朝12座帝陵中營建時間最早的“第一陵“---清永陵建築群及其環境至今保存原貌。鎮中的永陵和赫圖阿拉城名聲在外,是清朝的發源地之一。
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都城。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作hetuala,為“橫崗“之意滿清龍興之地。
在永陵鎮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那就是赫圖阿拉城寶藏的傳說。據清代野史記載努爾哈赤一生南征北戰掠奪金銀財寶無數,據清代野史記載,努爾哈赤曾掠奪了數以千萬計的黃金、白銀以及大量的珍寶財物。由於滿族當時是遊牧民族,對食物、財物有著強烈的儲備意識,所以,這筆數額巨大的寶藏被秘密地運到了當時的大金國都——赫圖阿拉,並藏在了一口名日汗王井的古井內。
據鎮上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講,汗王井內有寶藏的傳說自古就有,沒解放的時候軍閥來過,國軍來過,偽滿軍日軍都來過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找到過那傳說中的赫圖阿拉寶藏。
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個傳說中的赫圖阿拉寶藏說起。
那年趙止才十三四歲,正是上躥下跳討狗嫌的年紀當時寄宿在鄉下的爺爺家。趙止的父母當時是沈陽一家工廠裏的工人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趙止就把孩子扔在爺爺奶奶家散養每年也隻有年節的時候去看看趙止和家裏的老人。
趙止的爺爺奶奶並不住在永陵鎮上,而是住在永陵鎮下屬的一個村落裏。永陵鎮四周群山環繞,一條蘇子河貫穿南北。在永陵鎮最有名的就是大清永陵與赫圖阿拉寶藏了。寶藏前文有提到後麵發生的事也和這個赫圖阿拉寶藏有關,這裏簡單說一下永陵永陵位於永陵鎮西北一公裏處,龍祖為長白山,龍祖從東北轉北再轉東南逶迤而行,一路綿延上百公裏,層層簇擁,。永陵龍前呼後擁,龍行有如巨浪蜂擁,氣勢非凡,到頭開肩展開金水連珠帳,左右二纏護龍護送到頭。穴星為巨門星體,穴星正頂下脈,到山腳現孩兒腦,開口吐唇,左右龍虎均稱,結為巨龍含珠之穴。永陵之龍,形勢俱佳,具萬乘之尊之勢。再加上波光瀲灩的蘇子河、草他河如同兩條銀色飄帶,鑲嵌於陵區。四周群山朝拱,眾水朝宗,前方若百官朝揖。左邊青龍蜿蜒,右邊鳳山翔舞。穴前明堂開闊寬平,天門開而地戶閉;外山包裹密如城垣,四周秀峰羅列。午方煙筒山,巍峨而雄偉。寅方天馬星秀,祿馬貴人方秀砂聳起。清順治朝欽天監杜如予評為“天下第一福地“,風水絕佳。
更加神奇的是,“青龍,白虎,近案”這些山距永陵都是12裏。位於後方的坐山有12個山頭,陵宮恰好位於其中。前方的龍須水(蘇子河)流經此地長度正好也是12裏。12這個數字象征著清朝12代皇帝,而永陵的風水地勢所有的數據都與12相吻合。玄而又玄的是永陵後山有十二星峰中,中間三個星峰最高,此與順治、康熙、乾隆時期之鼎盛正相對應。嘉慶以後,清朝逐漸衰落;最後一個星峰隱約難見,幾乎不能稱其為峰,第十二個皇帝溥儀成了末代皇帝、亡國之君。這一切,是純粹的巧合,還是風水真的如此不可思議?傳說中的神聖性與風水地勢中的神秘性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個絕妙的地形非人間風水師所能及,或許真的是一種天意。
當然風水之說自古早有定數,現代人窺其不足十之一二這裏不做詳談。
書歸正傳,趙止的爺爺奶奶家住在永陵鎮下屬的一個叫做白溝的小村落。村民以種地為生,偶爾也會上山打一些野味改善夥食。這個村子被群山環繞,村中有一無憂湖當然湖的名字是村裏的一些孩子給起的,到底叫什麼已經無人知曉了。那個時候的汙染還沒有現在這麼嚴重所以湖水很是清澈。環境很是優美,頗有點桃花源記無憂無慮的感覺。這個無憂湖是少年時期趙止和一群小夥伴的聚集點摸魚抓蝦是這些少年常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