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高台,起於壘土。同樣道理,好的學習成果源於好的預習。那麼,怎樣才能提高預習效率呢?本章將為您提供有效的預習方法。
認識預習的重要性
一個學生原來學習很吃力,課後要花大量時間看書,還要不斷地求助老師和同學,做作業的效率也很低,學習成績一直難以提高,精神壓力很大。不久,老師發現他在學習上有了顯著的進步,情緒也大有好轉。後來,老師在他的總結中找到了答案,他說:“20分鍾的預習,改變了我學習的被動局麵。”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學生在2004年的高考中,考取了一類本科院校。
做好預習可以使學生在最短時間內了解課本的大體內容,從而促使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說,預習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以後的學習效率和成果。
預習效果不好會直接影響課堂的學習效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上課時顧得上記筆記,卻顧不上聽講,顧得上聽講,就顧不上思考,忙得不可開交,而結果常常是一樣都沒做好。好的課前預習直接關係到整個學習效率的提高,也是培養主動學習的重要措施,每一名中學生都必須堅持和抓好。尤其是那些感到學起來比較吃力、課堂上“聽不懂”的學生,更應該注意提高預習效率。葉聖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可見不論從先人的經驗之談還是現實的實踐來說,課前預習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上課的特點之一是老師講課要麵對全班學生,因此,不會照顧到每個同學。如果在聽課時出現了知識障礙,查看過去的教科書,就有點兒晚了;問老師和同學,就要中斷老師講課和幹擾同學聽講,也不行。可見,在課堂上再去及時地處理知識障礙是不可能的,而隻有好的預習才能改變這種低效率的學習狀態。
1.預習使學習更有針對性
經過預習再去聽講,上課時的積極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沒有預習時要強,在這種積極的狀態下學習,何愁學習效率不高呢?大家都知道,實際上預習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再加上個人能力的限製,因此,不可能在預習時全部領會教材的內容,總會遺留一些不懂的問題,盼望著上課時能得到解決,這樣,聽課時的積極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較強了,課堂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
舉個例子,如果學生要對所學教材內容進行兩次閱讀,一種方案是把兩次閱讀都放在課後進行,另一方案是一次放在課前去預習閱讀,另一次放在課後去複習精讀。研究表明,後一種方案的學習效果遠勝於前者,這是因為課前預習使學生對教材的內容、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脈絡,使學生做到心中有底,從而增強了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減少了聽課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聽課的難度,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學生“聽不懂”的局麵和課堂上忙得不可開交,而結果卻頭昏腦漲的局麵。為學生在課堂上變被動學習為“提前思索,對比聽課”的主動學習創造了條件,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2.預習是新舊知識的橋梁
著名專家楊再隋教授也曾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係,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預習也是一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同學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地方,在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下,學生會自主地回想以前學過的知識點,來幫助解決新的問題。這就構成了新舊知識的聯係。總之,堅持課前預習,不僅有助於掃除學習新課時遇到的知識障礙,還會給課堂學習帶來直接的好處,對於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係,逐步建立起概念係統,形成知識係統,都有很好的積極作用。
3.預習可以鍛煉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習效率,而在預習的過程中恰恰能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有了課前預習做基礎後,學生的課堂聽課就可以提前思考問題,或是在老師提出問題尚未給出解答時,自己便提前認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設想、看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可以積極參加集體討論(小組學習),也可以對老師即將要講解的例題自己先做一遍。總之,學生的思考活動要盡可能地走在老師講解之前,然後把自己所想的與老師解答的或同學們的見解作一番對比,自己錯了,想一想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錯;自己對了,也想一想自己成功的經驗和體會,有無不足之處,有無更好的解決方法。比照學習老師或同學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長處和優點,以彼之長補己之短。這種主動的積極的課堂學習,可以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智力得到提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掌握得更紮實,如此學習效率就提高了。
4.預習有助於提高聽課效果
同一班級,坐在同一教室,聽同一位老師講同一內容,但同學們對新課的理解和吸收水平卻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時匆匆打開課本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完全處於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聽天由命,一節課下來有的地方聽懂了,有的地方似懂非懂,遇到知識障礙就像聽天書,這樣怎麼能提高效率呢?有的同學聽課是有備而來的,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程有了整體的了解,對新課要講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心中有數,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哪兒需要重點去聽,哪兒可以略聽,從而可以在這個時候補落下的筆記,提高了課堂效率。
預習時雖然不能把教材全部弄懂,但是隻要努力總能弄懂一些。學生對自己弄懂的東西會產生更濃的興趣,對那些雖經努力但仍未弄懂的東西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在這種心理狀態下聽課,精力自然就會集中到新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上。聽課時,目的就會明確、注意力就會集中、思維就會主動。再經過老師的講解、指點與啟發,對知識的領會便可以進入更高的境界,何愁效率不高。
另外,預習使學生有精力去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如,當老師講到預習時已經弄懂了的內容時,可以驗證一下自己對知識的領悟是否正確。也可以向老師學習考慮問題的思路,看老師是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老師的高明之處。
如,有一位同學在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時說:“有了預習這一環節作保障,課堂上我很輕鬆。思維活躍,不局限於老師講的或書本上的思路。我力求找出問題,想出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利於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還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
根據對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學生的調查,重點學校有25%的學生、普通學校隻有17%的學生能夠達到預習要求。也就是說,有75%的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從這個簡單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同學們對課前預習的認識還不夠,因此希望同學們通過上文的閱讀,能夠從中受到一些啟迪。
發揮預習的積極作用
小明在某中學念初一,一直都有課前預習的習慣。他在課前就能對課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對文章的層次、線索也分析得頭頭是道,有時還敢對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所表現出來的較強的自學能力,是與他長期堅持預習分不開的,可見預習為他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
如果一個學生不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隻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這樣的學生學習效率一定不會很高,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中學生一定要重視自學能力的提高,專家認為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從預習開始。
中學階段學習常用環節,一般可以歸納為:預習-上課-複習-作業-係統複習五個環節。那些學習被動的同學,往往是由於上課沒有聽懂,上課沒聽懂的直接原因是課前預習不到位。因為學習中缺少預習這一基礎環節,會直接影響到上課這一中心環節的質量。而聽課效果差,又波及複習、作業等環節,使學習陷入被動局麵,影響了學習效率。
預習是自學的前奏,它包含著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和知識,並在分析和理解中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學生通過對新課的預習可以提高聽課效率,增強知識的同化與遷移能力。堅持長期的預習可以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優化認識結構,容易實現由“學會”向“會學”的轉變,所以說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這一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因此教師應該把預習指導活動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起來,學生也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這方麵的鍛煉,使整個學習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