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自從人類社會實踐中產生後,就進入了一個持續發展的時期。作為一種融經濟與精神為一體的特殊社會形態,其發展既隨著時代而變化,又受經濟活動的製約;既有內在自身規律的延續,又受外在多種力量的影響。我們隻有把握其特殊發展規律,藝術設計才能走向輝煌的明天。
一、藝術設計隨時代而發展變化
藝術設計自產生至今,曆經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原始人打製的第一件粗糙的石器到現代製作精密的機器;從形式簡陋的草屋,到氣勢恢弘的宮殿;從過去以實用為主的器皿設計,到今天為多種需求服務的、樣式各異設計形式……無不顯示出設計發展與變化的軌跡。
縱觀藝術設計的發展史,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藝術設計隨時代而變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設計。劉勰曾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劉勰的意思是,文學藝術總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麵發生相應的變化。文學藝術如此,藝術設計也不例外。設計作品是設計師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審美理想等在具體物質材料上的體現。每一時代的設計都以其特殊的材料和方式記錄下該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願望。不同時代的設計所表現出來的風格差異,是不同時代物質與精神的總體體現。不同時代的人們各行不同的生活境遇,麵臨不同的社會矛盾,具有不同的政治、哲學、倫理、宗教觀念,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物質喜好和審美追求,這些都通過設計作品而獲得體現。以我國古代的青銅饕餮來說吧,它是我國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設計鑄造的一種鍾鼎祭器,其造型是超世間的神秘、恐怖的動物形象,由殷代占統治地位的氏族部落的圖騰演化而成的。在它的正麵顯赫的位置上,鐫刻著一個變形的、幻想化的、可怖的怪獸頭,有的甚至口中含著人頭。這種造型美,是一種獰厲之美。它是殷商王朝統治者的權威、意誌和力量的象征。觀賞它,會把人們帶到人類童年那個野蠻、遙遠的年代,那恐怖、神秘、沉著、穩定的造型,體現了我國古代由原始野蠻時代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偉大轉折時期的曆史必然。一方麵,包含著創建奴隸製過程中對於原始野蠻製度的無情衝擊和掃蕩;另一方麵,也包含著對於奴隸和被征服者的獸性的殘忍。
建築設計常被稱為用石(木)頭製作的史書,就在於它常常以自己的形象揭示著時代的主題,記錄著每一時代的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經濟狀況,以及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審美理想。古希臘的伯利克裏時代,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民主派領袖伯利克裏重視整個城邦公民的利益,帕特農神廟就是為雅典城邦保護神雅典娜修建的祭殿。據希臘神話傳說,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都喜歡美麗富饒的雅典,他們都想成為雅典城的保護神。為此,兩神爭執不下,請求宙斯裁決。宙斯讓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讓百姓選擇。波塞冬將戰叉拋到地上,海浪滾滾,昏天地暗,以此顯示他的強大和霸權;雅典娜則把一尊神塑放在地上,大地上長出了碩果累累的橄欖樹,充滿了一片生機,以此顯示保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幸福安寧生活。雅典人民顯然不喜歡強權政治而愛好和平,選擇了女神,並為她修建了神廟。這座神廟是陶立克式建築,落成於公元前447~前432年。神廟背西朝東,用大理石建成,聳立在三層台階之上,神廟有祭殿和女神殿兩個主殿。從神廟前門可以進祭殿,踏後門可以入女神殿。廟裏浮雕琳琅滿目,栩栩如生。東山牆上,鐫刻著智慧女神雅典娜從天父宙斯頭裏誕生的生動圖案;西山牆上,雕繪了雅典娜與波塞冬爭當雅典保護神的場麵。可見,這座城邦保護神的廟宇,代表著整個城邦全體公民的利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的某些特點。到了古典晚期,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城邦民主製已經解體,古希臘在專製製度的各個小王國裏,建造起壯麗的國王陵墓。這些建築物位置顯要、體積高大,超人的尺度,威嚴的風格,華麗的裝飾,都在神化著專製的國王,同時也顯露著對廣大勞動人民的鄙視態度。
到中世紀,神權統治一切,教會是封建製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一種最能表達中世紀歐洲人思想、理想、願望的藝術設計就應運而生。城市裏最宏偉的建築是教堂,這就是風靡一時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一般以厚重的石塊作建築材料,結構宏大。屋頂上那些高聳入雲的尖塔使它仿佛失去了分量,將人的思緒帶到虛幻飄渺的上蒼。教堂內部空間宏大,頂部是巨大的穹隆,四邊是粗大的支柱,牆壁布滿尖頂拱券形的窗戶,窗戶鑲滿彩色玻璃,日光通過彩色玻璃進來,變幻出奇異的色彩,造成一種向上升騰、天國神秘的幻覺。教堂內部的各種裝飾、繪畫和雕刻,都與教義有關,使教堂充滿莊嚴神秘的感覺。在歐洲最具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有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和意大利的米蘭教堂。它們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麵貌。
再說我國封建社會的宮殿建築設計,其構圖要求嚴格對稱,以突出統帥全局的中軸線。而在它的兩側,還有層次分明的次要軸線,統帥局部。在建築的立麵上,通常是左右劃分為五部分,以中央部分為主;上下分為三層,以中層部分為主,主從關係,有條不紊。所有這些,都反映了“朕即國”的絕對君權,北京故宮、天壇建築即是如此。天壇是封建皇帝祭天的場所,它占地272公頃,幾乎是故宮的三倍半,但建築的麵積卻很少,絕大部分都是蒼鬆翠柏。這少量的建築,都布置在一條高出地麵四米多的甬道兩端,以一條軸線貫通。中軸線一端的祈年殿,是三層藍色屋頂的圓形大殿,下襯巨大的三層白石台座。所有這些,都把上天至尊、皇權神聖的思想渲染得淋漓盡致。同樣的道理,隨後的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主義建築等也都印記著其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和思想光輝,成為時代的象征。“世界貿易中心”、“悉尼歌劇院”即如此。
藝術設計隨時代而變化,還表現在每一時代都有一兩種設計形式成為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設計成果,集中體現出該時代的物質水平、時代精神和審美理想。如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設計,奴隸社會的青銅器,秦漢的建築與絲綢,唐代的建築、服裝,宋朝的瓷器、廣告,明清的建築園林、紡織家具等。這些設計的形式都達到了時代的高峰,具有“永久的魅力”。
二、經濟對藝術設計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即人類經濟生活的發展,必然引發人們精神意識的變革。盡管藝術設計的社會屬性至今存有爭議,或存有雙重性與邊緣性特征,但它總體上屬於人類的意識形態,因此,它必然隨著社會經濟而發展,反之,經濟是推動藝術設計發展根本動力。
回顧藝術設計發展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設計史上每次重大設計觀的轉變或設計思潮的變更都同社會經濟的變革分不開。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類社會經曆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三次大的變革浪潮。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次變革,它使人類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向了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則摧毀了農業文明賴以生存生產關係和生產工具,創造了標準化、專業化、集中化的工業文明;今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人類社會正經曆著又一次巨大變革,工業文明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被核能、太陽能、計算機、自動化等生產方式所取代,人類已進入到信息社會。與之相對應的是,人類曆史上這三次大的經濟變革都帶來藝術設計觀、設計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並形成各自的特點。農業文明的設計是以手工業為主的個體化設計,一般以個人或封閉式的作坊為生產單位,設計者、生產者和銷售者往往是一體的,生產者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因而生產出的產品具有豐富的個體特征,裝飾成了體現設計風格和提高產品身價的重要手段;工業文明是以大機器為主導的、批量化、標準化的設計,設計由專門的設計師來完成,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非物,注重產品的功能與形式的結合;信息社會的設計則是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導的信息設計,無論設計、生產或銷售都是通過信息傳遞和市場緊密聯係起來,注重情感的傳達維係和體貼周到的服務。其實,每一曆史階段下新的設計思潮、設計流派的誕生也都是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經濟土壤,與其密不可分。例如,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後出現的諸如後現代主義設計、波普設計、解構主義設計、減少主義設計等設計流派,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離不開後工業時代的社會經濟條件的。二戰結束後,西方社會經曆了二十多年大規模的建設,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豐裕社會的到來,帶來了大量新的消費群體,也促使人們的消費觀和審美觀發生重大轉變。人們對過去那些隻講究功能而缺乏意味和形式美的現代主義設計已無興趣。於是,後現代藝術設計便應運而生,並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可見,在藝術設計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因素是起著決定作用的。
經濟決定著藝術設計,反之藝術設計也能影響和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在一定時期,一個國家經濟的起飛與發達必須依靠設計,走設計強國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飽受戰爭重創的戰敗國德日兩國,當時國力衰退,經濟蕭條,精神頹廢,處於百廢待興的痛苦時期。那麼,如何盡快擺脫這種困難局麵,發展工業,恢複經濟呢?兩國麵臨著選擇,它們都意識到工業設計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製定了設計強國的方針。日本政府認識到,優良的設計,高質量的產品是日本在國際商業競爭中勝出的唯一途徑,也是推動日本經濟崛起的關鍵所在。他們一方麵請進來,引進學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並消化融合,以建立自己的完善的工業設計體係,如在1952年成立了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1957年設立日本設計最高獎——G Mark獎,並成立“日本工業促進會”,以保護日本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麵是走出去,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宣傳,以樹立日本設計的形象。1951年,日本企業巨頭鬆下幸之助從美國歸來,對下屬談到考察感想時說到:“今後是設計的時代!”“在美國市場,已經認識到設計的優劣已成為支配市場的重要條件。……這是決定企業興旺的關鍵!”在1957年的“米蘭三年展”和1958年的布魯塞爾萬國博覽會上,日本人成功地向歐洲展示了“日本風格”產品的魅力,一舉確立了日本設計與經濟的國際地位。德國原本就是歐洲的經濟強國,且有著良好的設計基礎。二戰將之毀於一旦,德國人在恢複國力,重建工業化體係的道路上,仍舊是靠設計,靠設計教育,並使之經濟迅速發達,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強國。
英國作為工業文明的先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其經濟的發展卻落後於德日,這同其相對落後的設計觀念與陳舊的工業設施不無關係。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英國政府已意識到經濟滯後的原因,並決心改變之。當時的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分析英國經濟狀況和發展戰略時就指出,英國經濟的振興必須依靠設計。撒切爾夫人不僅多次邀請全國企業界和工業設計界的代表座談,共商通過工業設計達到振興英國經濟的戰略,還委托首相府舉辦了由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和工業設計人員參加的“產品設計和市場成功”研討班。撒切爾夫人斷言“設計是英國工業前途的根本。如果忘記優秀設計的重要性,英國工業將永遠不具備競爭力,永遠占領不了市場。然而,隻有在最高管理部門具有這種信念之後,設計才能起到它的作用。英國政府必須全力支持工業設計。”她甚至說:“工業設計對於英國來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首相的工作更為重要。”可見,當時英國的經濟戰略十分明確,即依靠工業設計的現代化影響並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正是由於政府的重視,英國的設計業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得以迅速發展與繁榮,為英國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英國設計以其高度的邏輯性,對消費者願望的理解和銷售係統之間的結合為英國贏得了國際市場,湧現出如康蘭、彼得斯、費奇以及“五角星”等世界知名的企業集團和許多千萬富翁(不少優秀的設計家同時又是企業家)。當時的英國,設計業贏得了“讓總裁聽話”的地位,它不僅推動了工業,並且拯救了英國商業,設計使政府和企業盡快地獲得贏利(包括巨額的不斷增長的設計谘詢費)。80年代英國僅在陳列環境設計和零售店方麵就獲得了大批設計業務,為商家和設計集團自身帶來了相當大的利潤。
總之,設計作為經濟和意識(物質和精神)形態的載體,它既受某一時代經濟的製約,又能促進某一國家、地區或企業集團經濟發展。設計的這種杠杆作用在全球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也越發為人們所關注。
三、外在其他力量的牽製與影響
設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變化除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受經濟的製約外,還要體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麵有密切的關係。現代設計要滿足人類求新、求變、求異的心理追求,須依靠與藝術、科學的融合。設計既要通過藝術的方式來傳達情感,又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持。
1.設計與藝術的關係
設計與藝術的聯係緊密且淵源悠長。在西方,無論是古希臘的teche(藝術),還是拉丁語的ars(藝術),都包含技能和技巧之意,顯然都與實用(設計)有關;古希臘甚至把建築稱為“巨大的工藝”。在東方,中國古代稱禮、樂、射、禦、書、數為“六藝”,而日本則將香道、茶道、歌舞、樂曲視為遊藝;中國魏晉之前的“美術”,則統稱“工藝”。設計的概念最早產生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初的意義是指素描、繪畫,如15世紀的理論家弗朗西斯科·朗西洛提就將設計、色彩、構圖及創造並稱為繪畫的四要素。切尼尼也認為設計為繪畫之基礎。從廣義的角度看,當時的設計包含了藝術家頭腦中創造性的思維(指在畫素描稿時的醞釀過程)活動。顯然,設計與藝術在其發展之初就如孿生姐妹難以辨認。實際上,人類早期的技術活動與藝術活動是融為一體的,無論是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被射中的牛,還是北京山頂洞人所戴的飾品,都具有明確的實用性、功能性以及審美意義。後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才使得藝術從實際技術中分離出來,而藝術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伴隨美術概念的出現,有了大美術與小美術之別。18世紀。法國美學家巴托(1713—1780年)在1746年撰寫的《歸結到同一原則下的美的藝術》一書中首次對藝術進行了劃分,他把各種藝術細分為實用藝術(the useful arts)、美的藝術(the beautiful arts包括雕刻、繪畫、音樂、詩歌),以及一些結合了美與功利的藝術(如建築、雄辯術)。至此,美的藝術或純藝術誕生,這種強調審美情感活動的藝術是有別於強調技術的應用藝術。但到了19世紀,隨著藝術純形式主義研究的興起,尤其受奧地利美術史家裏戈爾的《風格問題:裝飾藝術史的基礎調》一書的影響,大美術與小美術的界限又被打破,“藝術”與“技術”又開始走向新統一,設計史上的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都為此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到了現代,藝術與設計的關係更為密切,以至我們現在都把設計視為藝術的組成部分,幹脆稱之為“設計藝術”或“藝術設計”。
設計與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內在的、曆史的聯係,它們相互影響、互為促進。設計是事先經過內心醞釀、在想象中描繪出的,並通過實踐使之成為現實的創造物,它反映著人的自覺意誌、經驗技能,以及對美的內在規律的探索。設計既然是人類特有的美的創造活動,就必然要具備“藝術的內涵”。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態,設計具有雙重特質——具有“用”的物質功能和“美”的精神屬性。為此,設計師在創造過程中既要遵循實用的原則,又要按照藝術的法則進行“美的”創造;既要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用的物質需求,還要以優美的造型、悅目的色彩、高雅的品位等藝術因素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需求。當然設計的“雙重性”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或不同的設計種類有著不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