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雜綴妙聯(1 / 3)

眼中人是麵前人

水底日為天上日;

眼中人是麵前人。

楊億(974—1020),字大年,建州(今福建建甌)人。淳化進士,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北宋文學家。

北宋仁宗年間,一日,老丞相寇準與幾位文臣在池邊遊玩。他見日頭映在水中,即吟出上聯,楊大年脫口對以下聯,眾人齊聲稱妙。

形為實,影為虛,此聯虛虛實實,相映生輝。下聯內含對丞相的尊敬之意,堪稱佳聯。

李耳生馬援死

李耳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

馬援死,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相傳宋代淳化年間,同僚黃宗旦與楊億閑暇對句,恰成這副巧聯。

李耳:指道教創始人老子。傳說,他生下即能說話,指著門外李樹為姓。故有“生而知之”一言。

馬援:東漢大將。他曾說過:“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

此聯嵌典恰當,以“死”對“生”,工穩自然,更為奇妙的是:上聯“生”是“姓”的旁部;下聯“死”又是“屍”的旁部。

雲內流泉遠

雲內流泉遠;

風前飛鳥輕。

此聯雖隻十字,卻向讀者呈現了一幅詩意盎然的中國畫。“遠”、“輕”二字,具有靈光活氣。有人稱此聯為:晉人文、宋人詩、元人書。即宋代大文豪蘇軾集晉代陶淵明《歸去來辭》中之字成詩句,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書寫此聯傳世。堪稱聯墨苑一絕。

無山得似巫山好

無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時與兄蘇軾同登進士。

一次,蘇轍與蘇軾,偕同佛印和尚,同遊巫山。佛印眼觀變幻無窮的巫山煙雨、雲海,出上聯讓二蘇對。當時,蘇軾先對出一句:何葉能如荷葉圓。蘇轍嫌兄長下聯失之輕薄,於是對出此巧聯。

“無”與“巫”同韻;“何”與“河”也為同韻,對仗甚工,足見名門大師功力!

詩與書

詩罷春風榮草木;

書成快劍斬蛟龍。

這是黃庭堅自撰的書齋聯。

上聯言吟詩之韻味,好像春風榮草木;下聯指書法筆見功力,猶如快劍斬蛟龍。語出不凡,足以驚人。

雪裏紅梅風中綠竹

雪裏紅梅,雪映紅梅梅映雪;

風中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世居太原,後遷襄陽,晚年住潤州(今江蘇鎮江),北宋傑出書畫家。

此聯在句式上,采用先勾輪廓後描繪的手法,色彩鮮明,有靜有動,猶如一幅頗具風采的“梅竹圖”。吟聯如賞畫,不失名家大作。

朔雁與陽鳥

一行朔雁,避風雨而南來;

萬古陽鳥,破煙雲而東出。

陳(1178—1260),字子華,號抑齋,侯官(今福建閩侯)人,開禧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佑神觀致仕。

一次,朱熹與陳對飲,二人趁酒興對成此聯。

上聯“避”,下聯“破”,僅二字把朔雁和陽鳥寫活了。

鼎甲盤庚

鼎甲一二三;

盤庚上中下。

“鼎甲”,舊時科舉,殿試取一甲前三名,即一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盤庚”,是商代國君盤庚動員臣下渡河南遷建都於殷的告諭書。分為上中下三篇。

以數為列,一二三;以等為列,上中下,對仗平淡中顯奇巧。尤為難得的是:“盤庚”對“鼎甲”,“盤”、“鼎”皆為器皿,“庚”、“甲”都是天幹字。絲絲入扣,字字工對。

《論語》與《周易》

《論語》二十篇,惟鄉黨篇無子曰;

《周易》六四卦,獨乾坤卦有文言。

這副對聯從《論語》、《周易》的篇章特征著眼,再從中挑出“惟”、“獨”者寫就,可謂巧矣!

藕斷露絲飛

栗綻縫黃見;

藕斷露絲飛。

此聯巧借諧音,頓然生趣。你看:

栗綻鳳凰見;

藕斷鷺鷥飛。

巧對大明君

千裏成重,重山重水重慶府;

一人為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一次,朱元璋在南京結識了一位四川才子。初見麵時,二人相互猜測,並出口對成此聯。

先拚字,後複字。上聯切重慶地形特點,下聯也合皇帝身份。

多寶大明

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洪懷素(生卒年不詳),明代僧人。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日登南京多寶寺,乍觀寺門上的匾額,衝著僧人洪懷素吟出上句。其實朱元璋口拈此句也無意求對下句,可是在一旁站著的洪懷素為了討好朱元璋,對了下聯。

“多多”與“大大”在聯中好像是疊用,其實不可疊讀,這就是其中之妙處。

大明永樂

燈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統;

君樂臣樂,求彼永樂萬年。

朱棣(1360—1424),明太祖第四子,1402年繼位,廟號成祖,年號永樂。曾使解縉等編纂《永樂大典》,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作出貢獻。

這是他在元宵節觀燈時,作的一副對聯。上聯疊複“明”字,下聯疊複“樂”字,在於盛讚大明天下,皆大快樂。下聯“永樂”一語雙關,既意指“永遠快樂”,又作為“永樂”年號,與上聯“大明”對仗。

日照龍袍萬點金

風吹馬尾千條線;

日照龍袍萬點金。

傳說,朱元璋與馬後為結發夫妻,僅生一子,即太子標。朱棣乃元順帝妃甕氏遺腹子,後封燕王駐北平。一日,朱元璋欲試二位太子才識,出上句讓他們對。建文當時對作:“雨打羊毛一片氈。”朱棣出語驚人,對成妙對。

下聯對上聯,不僅對得好,而且暗寓將來要繼承龍位、掌管天下之雄心。

王不出頭誰是主

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是主?

姚廣孝(1335—1418),名道衍,字斯道,蘇州人,明朝謀士。曾參與纂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

明成祖朱棣為燕王時,一年春節,設宴招待群臣。席間,朱棣出句,姚即刻對出下聯。

這是一副拆字對。巧在下聯話裏有話,暗含勸燕王舉兵金陵靖難繼位之意。

草本木本春香秋香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聯的“蒲”、“桃”恰與“葡萄”同韻;下聯的“梅”、“桂”又與“玫瑰”同韻。並且,三樣葉分作“草本木本”;三種花散發著“春香秋香”。通篇處處皆妙,確是不可多得的聯苑珍品。

悶死寨內將軍

龍不吟,虎不嘯,魚不躍,蟾不跳,笑殺落頭劉海;

車無輪,馬無鞍,象無牙,炮無煙,悶死寨內將軍。

一日,解縉邀朋友下棋。剛見麵,朋友要與解縉對對子,解縉一口應允。朋友指著牆上掛的四扇屏出句。解縉隨後指著桌上的象棋對成此巧聯。

構思各具特色,新穎有趣。

朔日望日端陽重陽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禮月令》載,陰曆每月初一曰為“朔日”,十五曰為“望日”。上旬上即朔日日,中旬中即望日日。五月五即端陽節,九月九即重陽節。

上聯寫天象,下聯言節氣。聯語如此組合,有俗雅之分,雅俗共賞。

水車與風扇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明代,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很要好。這天,二人到鄉間遊玩,一路走,一路對成此聯。

上聯“水”、“車”,下聯“風”、“扇”,以頂針格式,結成連環。

山峰星鬥

四壁山峰,淡淡濃濃圖畫;

滿天星鬥,圈圈點點文章。

傳說,上聯是周文賓所出,讓祝對,祝允明對成此聯。

巧用比喻,“山峰”似圖畫;“星鬥”像文章。疊音詞出現,更見“圖畫”之美,“文章”之妙。

“月半”與“日中”

月半月圓,世上皆稱月半;

日中日昃,人間盡道日中。

沈石田:明代才子,與祝允明為好友。

一次,沈石田與祝允明月下對飲。二人相對成此聯。

此聯把字同義不同的“月”和“日”,寫進聯語中,耐人尋味。上聯第一和第三個“月”字,都當月份講。第二個“月”則是月亮。下聯第一和第三個“日”字,皆為一天的意思。第二個“日”指太陽。“昃”為太陽偏西之意。

沼內種蓮田中插稻

沼內種蓮,藕白、花紅、葉綠;

田中插稻,秧青、苗翠、穀黃。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江蘇蘇州人。明初書畫家。著有《石田集》、《石田詩鈔》、《江南春詞》等。

相傳,一天,祝允明與沈周在蘇州荷花池邊觀賞荷花,祝允明吟出了上聯。沈周對以下聯。二人擊掌稱妙!

上聯突發奇思妙想,蓮花的根、花、葉三種顏色“白”、“紅”、“綠”,形象生動,令人歎服。下聯從農夫插稻秧為題人手,點出了稻子秧、苗、穀三個生長階段的顏色“青”、“翠”、“黃”,自然逼真,讓人歎為觀止!

二月鶯花九秋蟾桂

二月鶯花,聲色動人耳目;

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

明代,王寵與文征明交友甚篤。一日,二人在花下對飲論詩。王寵出句,文征明對成此聯。

“鶯”有“聲”,自然悅“耳”,“花”有“色”,能不賞“目”?前後對應,環環相扣。下聯亦具這等妙趣:“蟾”(明月)有“影”,映“我身”;“桂”飄“香”,惹我傾“心”。字詞自見功力不凡!

月如弓霞似錦

新月如弓,殘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錦,暮霞似錦,東川錦,西川錦。

施槃(生卒年不詳),字宗銘,江蘇吳縣人。

明代英宗在位時,他科考得中進士第一。有人帶他去拜見張都憲,張設宴招待這位新科進士。酒過三巡,張出句讓施對,施槃對答如流。

上聯將“月”比“弓”,下聯將“霞”喻“錦”,這都是前人用爛了的比喻,讀者見之也難免生膩。後麵換了一種說法:“上弦月,下弦月”,“東川錦,西川錦”。舊喻翻出新意,妙!

鴻是江邊鳥

鴻是江邊鳥;

蠶為天下蟲。

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鎮江丹徒(今屬江蘇)人。成化進士,官至右都禦史。

有一天,楊在翰林院與一同科學士相對成此聯。

拆字準確,聯語對工。

截斷分開移多補少

棗棘為薪,截斷分開成四束;

閶門起屋,移多補少作雙間。

陸粲(1494—1533),字子餘,明代長洲(今蘇州)人。

這是一副拆字聯。撰聯者構思巧妙,上聯從“截斷分開”下手;下聯由“移多補少”著工。將“棗棘”二字截開成“四束”,“束”與“束”雖不同,這裏取字形相似,也能說得過去。把“聞”中“昌”移出一個“日”,“昌”實為“日”、“曰”組成,並非兩個“日”字,同也取“日”、“曰”字形相似成聯。嚴格而論,這副拆字聯,拆得確有勉強之憾。

羊脂白玉天

鱔血黃泥地;

羊脂白玉天。

黃(生卒年不詳),字日升,號東樓,江蘇吳縣人,明代弘治進士。

一日,黃到鄉下出訪,見該地泥土近於赭色,十分新奇。問路旁農夫,答道:“鱔血黃泥地。”黃興起,將農夫語作上句,對下句為聯。

“羊脂”對“鱔血”,一岸上物之脂,一水中物之血。“白玉天”對“黃泥地”,形容修飾,各見特色。天上雲白似“羊脂”,地上土黃如“鱔血”。字字對仗工麗,妙絕!

春景秋書

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

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

這副對聯比喻新穎,富有詩情畫意。“柳線鶯梭”、“雲箋雁字”為實寫,後麵聯語為虛寫,頗有言未盡、意無窮之妙!

題張氏書室聯

水隔笙簧,白日鳥啼花竹裏;

庭園錦繡,青春人在畫圖中。

上聯有“笙簧”之音、“鳥啼”之趣,聽來悅耳動人。下聯有“錦繡”之美、“畫圖”之境,看去耀目迷人。上下聯融為一體,有聲有色,書室主人自然而然身居畫圖之中了。聯語對仗十分講究,單看“笙簧”對“錦繡”,“白日”對“青春”,足顯其筆下功夫。唐代詩人杜甫有句:“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白日”、“青春”似從此處借來,借得巧,用得也巧,在聯中煥發了新的含義,非名流妙筆不能有如此佳句。

自題書舍聯

雨醒詩夢來蕉葉;

風載書聲出藕花。

徐渭,可稱為明代繼解縉之後的楹聯大家。他的楹聯成就,應與其詩書畫齊名。這副自題書房聯,即是他諸多遺聯中的代表作。

此聯寫景皆以“聲”人手,但讀者能從“雨”聲“風”“響”中,清晰地看到“蕉葉”之碧綠、“藕花”之豔紅。這些音響與色彩的巧妙融合,構成了一幅韻味別致的寫意畫。聯中“醒”、“載”二字用得新穎奇麗,別具匠意。

五指三長兩短

一掌擎天,五指三長兩短;

六和插地,七層四麵八方。

清·梁恭辰《巧對補錄》:“舊有一絕對,久無人能對者,後為徐青藤(徐渭,字文長)所屬。”所屬對之聯,即指上麵這副對聯。

聯內巧以數字為對,而且是散點式嵌入一至八各數字。“六和”,指杭州西湖畔的六和塔。上下聯對仗工整,“擎天”、“插地”,氣度不凡,使整個對聯富有形象化,立體感。

類似於此聯的傳說頗多,而且都托於曆代名士之身。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些傳說:

北宋嘉祐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黃州。一天,朝中來了位欽差大臣,名為巡視講學,實為暗查蘇東坡有何不軌行為。查無所獲,於心不甘,即以與蘇門弟子對對子為幌子,想當麵敗露蘇東坡的名聲。這位欽差把上聯念出來後,蘇門弟子們都把手舉起來,搖了搖,不答不理。欽差大臣不解其意,正要發作,蘇東坡輕蔑一笑,解釋了弟子的手勢啞謎對。欽差聽了,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這副對聯是:

寶塔尖尖,七層四麵八方;

玉手搖搖,五指三長兩短。

又說,宋代高麗派使臣來訪大宋。使臣出句考一過路老人,老人未答話,擺手而去。陪同宋臣蘇東坡代解“擺手”成對句為:

獨塔巍巍,七級四方八麵;

隻手擺擺,五指三長兩短。

三更月半夜風

一簾花影三更月;

萬壑鬆聲半夜風。

祝世祿(1539—1610),字延之,號無功,德縣(今江西鄱陽)人。萬曆進士,明代著名書法家。

“月”映“花影”,“風”播“鬆聲”,時值“三更”、“半夜”。聯語中“三更”、“半夜”似顯重複,意在突出夜景的有色有聲。有人還將此聯改為:

一庭花影三更月;

十裏鬆陰百道泉。

一肩挑盡洛陽秋

賞菊客來,兩手擘殘彭澤景;

賣花人去,一肩挑盡洛陽秋。

相傳,湖廣巡撫顧磷,愛養菊花。重陽節,菊花盛開,顧邀當朝宰相張居正前來賞菊。不料,一位好友伸手摘花三枝,顧十分惋惜,並念出上聯對句。話音剛落,下聯讓張居正對上了。

上下聯都切賞花之題,妙在借助誇張手法,一個說“擘殘”,另一個則道“挑盡”,充分表現了二人愛花如癡如醉的心情。

溪西雞齊啼

屋北鹿獨宿;

溪西雞齊啼。

徐唏(生卒不詳),字孟初,明代江陰人。官至兵部尚書。這是他做府吏時,與太守對成的一副對聯。

上句按《佩文詩韻》言,除“北”屬“職”部外,其餘四字皆為“屋”部同韻。五字均是入聲。下句五字全屬“齊”部同韻,又都是平聲。這在聯海中實為奇特罕見之作。

寶蓋頭字對

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

客官寓官宦,富室寬容。

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福建福清人。萬曆進士,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天啟元年,拜首輔。

明朝天啟元年,宰相葉向高返朝途經福州,在新科狀元翁正春家中留宿。品茶之餘,翁念出上句,以示照顧不周之歉。葉向高隨即笑笑,吟成這副妙對。

全聯皆由寶蓋頭字撰成,道出各自心意,此聯別具一格,確實難度不小。正因為要搜尋同偏旁字,聯語牽強、生硬是難以避免的。

絕命聯

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金聖歎赴刑這天,兒女們哭哭啼啼,前來祭奠。此時,他卻出了個五字對題,讓兒女對。生離死別之時,誰還有心對對子。午時三刻到了,還是金聖歎含著淚念出了下聯。

上聯中,“蓮”是“憐”的諧音;下聯裏,“梨”是“離”的諧音。聯語一語雙關,意味深長。

皂莢與芭蕉

皂莢倒垂千錠墨;

芭蕉斜卷一封書。

比喻貼切,對仗嚴謹。“倒垂”、“斜卷”兩動詞極形象,讓人過目不忘。

岩泉滴久石玲瓏

澗雪壓多鬆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瓏。

史可法(1601—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崇禎進士,明末抗清統帥。

“偃蹇”(yan,jian),即傾倒變形。“玲瓏”,這裏指經水滴時久石頭變得孔穴明晰、猶如手工雕鏤的工藝品了。聯語精妙對仗,內含哲理,似有“滴水穿石”之寓意。

樹影橫江山色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