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正能量員工:向惠普學職業化10(1 / 1)

後記

2010年重陽節,我終於完成了這部書稿,放下筆的那一刻,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本書的完稿對我來說真是太不容易了,經曆了近8年的醞釀,前前後後又花了近兩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書稿。

這些年,我接觸的企業不下千家,上的課程不下千場,接觸的學員不下幾十萬人,而真正能夠係統性地安排課程、係統性地來聽課的企業和學員卻是少之又少。很多企業的培訓像巴黎時裝周上的模特走秀(把最流行、最前衛時尚甚至最古怪的服裝穿在身上展示,不管穿衣服的人穿著是否真正合適),什麼課程最流行、什麼講師最受歡迎、哪個概念最新潮,就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個課程、這個講師、這個概念搬回來、請進來,不管企業目前是否真正需要,也不管是否適合本企業。

這是個很可怕的現象。因為首先引進來的所有課程都沒有任何係統性,各個講師的觀點也會出現非常多的重複甚至矛盾。學員帶著開放的心態吸收這些觀點,久而久之,學員的思維就會出現混亂,不知道哪個講師說的觀點是對的,當然就更不知道應該把哪個觀點運用到現實工作中了。另外,最新潮的概念、最流行的課程和最受歡迎的講師帶來的觀念未必是企業目前最需要、最欠缺的環節,企業花了大把的錢、員工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惡補的也許根本不是企業和員工最薄弱和最需要的環節。直白地說,就是木桶哲學中所說的,補的根本不是那個木桶最短的板子,該漏水的地方照樣漏水。

因此,課程上完,企業覺得沒有多大變化,員工覺得對工作沒什麼幫助,逐漸便產生“培訓是亂花錢、浪費時間”的抱怨。同時“培訓無用論”在整個企業蔓延,人力資源部再安排上課,就會出現企業抵觸、員工也抵觸的惡性循環。

那麼,培訓到底是真的無用還是管用的靈丹妙藥?如何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培訓的作用呢?

其實,培訓既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一無是處,走這兩個極端的企業都需要調整心態。培訓就是工具,講師給了學員工具,如果這些工具不能被員工融會貫通之後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不能夠變成工作中的習慣,培訓效果就會微乎其微。因此,不是最新潮、最流行的課程最好,而是要根據企業、員工和崗位的需要,係統化地安排課程,然後再建立起有效和強有力的監督機製,培訓才會變成靈丹妙藥,才能在工作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鑒於此,才有了本書的“員工職業化六維修煉”的思路,我希望將我在惠普的成長融入其中,在大家看故事、看理念的同時,能夠清晰地記住六維修煉的脈絡。未來當企業分析發現全員職業化是企業短板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係統化地去安排課程、選拔講師、組織監督。

如果沒有惠普對我用心專注的職業化、專業化培養,也不會有我今天職業生涯的小小成績,更不會有這本書的誕生。8年惠普的職業生涯讓我在快樂與挑戰中成長,所以我也要向惠普說幾句感恩的話:感謝惠普對我在職業化道路上的指引!感謝惠普給我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更真心地感謝比爾·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先生創辦了這麼偉大的企業!

在感謝惠普的同時,我也一並感謝惠普的同事餘凱帶我走進惠普!感謝Sam!感謝振耀和逢舉的提攜與知遇之恩!更感謝幫助過我的所有可愛的惠普同事們!你們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是你們成就了現在的楊路。我會把我在外企學來的所有先進思想、理念和職業化的工作方法傳授給更多的職業人、更多的中國企業;我會用我和我的團隊的影響力去影響更多的中國人,使其變得更加職業化和更具高素質;我會終身用我的綿薄之力傳承職業化和素質文明,並與中國企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