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之道:領悟《心經》,成就佛商智慧1(1 / 3)

關於《心經》

一、《心經》的由來

釋迦牟尼32歲(一說是35歲)悟道,81歲涅槃。他在49年內的所說諸法,經弟子們整理編撰後,成為所有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妙法經典,這就是“佛經”的來曆。在浩瀚的佛教經典裏,《大般若經》是字數最多的一部佛經,共600卷,約640萬字(一說500多萬字)。《大般若經》是大乘佛法的基礎理論,被稱之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

《心經》全稱是《般若①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在玄奘法師翻譯的《大般若經》第403卷的“觀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鳩摩羅什翻譯的《大品般若經》的“習應品第三十一”和“勸持品第三十四”中,都可以找到與《心經》局部文字幾乎完全相同的經句,這是《心經》顯說般若的出處。《心經》經著名高僧鳩摩羅什以及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翻譯後,才正式在中國傳播並流誦至今。

有人說,最能體現佛教思想精華的是《大般若經》,最能體現《大般若經》核心思想精華的是《金剛經》,而最能體現《金剛經》核心思想精華的是《心經》。

近代著名佛學居士元音老人在評述《心經》的佛教地位時說:“佛法以大乘法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門《大般若經》為中心,而《心經》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經》的主體……故用‘心’來比喻此經是《大般若經》、一切般若法門、一切心地法門,乃至整個佛法的主體和中心,可謂是心中之心了,即《心經》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

在佛教界有一個關於玄奘法師與《心經》之間淵源的故事。當年唐玄奘法師為探究《瑜伽師地論》的義理,決定前往印度那爛陀寺請教高僧,於是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萬裏長征。出發前,他中轉至成都的一座寺廟裏掛單時,遇到了一位長滿疥瘌、滿身膿包、無人接近、行將病危的老和尚。年輕的玄奘法師每天為他塗藥洗瘡,從不厭煩。在玄奘法師的悉心照料下,老和尚漸漸痊愈。為了表示感謝,老和尚口傳一部經文給玄奘法師,並告訴玄奘法師在西天取經的路上無論遇到什麼無法克服的困難,隻要念此經文,定能逢凶化吉,讓邪魔鬼怪消弭於無形。此後,玄奘法師在西去的茫茫沙漠中,無論是在遇到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法前行,還是在野人出沒的蠻荒之地身遇險境時,隻要念此經文,果然就能化險為夷,最終取回真經。而老和尚告訴玄奘的這段經文就是《心經》。

大型紀錄片《千年菩提路》記述了玄奘法師翻譯《心經》的經過。晚年的唐太宗身受疾病和心靈困惑的雙重折磨,彌留之際更是異常痛苦。為了幫助唐太宗消除罪業,減輕痛苦,玄奘法師在唐太宗的病榻前譯出了《心經》。唐太宗在看完《心經》後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如果去除迷信和傳說的神秘色彩,理智看待《心經》,你同樣會發現《心經》的殊勝妙理:這段記載著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弗兩人簡短對話的經文,其實包含了佛教關於心靈與肉體、思想與智慧、現象與本質、生命與時空的真知灼見。它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看清自我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引導我們理智地思考“人”和“心”的真實內涵。

二、《心經》全文①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