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綜觀女性主義的理論,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靜如水,有些主張作決死抗爭,有些認可退讓妥協,但是所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範圍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女性主義思想泰鬥波伏瓦所說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這樣一個跨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會結構當中,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權製思想認為,這種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不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義卻認為,這一性別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建構起來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當中,男性也受壓迫,但是他們是由於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的成員而受壓迫,而不是由於是男性而受壓迫。女性則不同,除了因為屬於某個階級或階層等原因之外,還僅僅因為身為女性而受壓迫。由男性鑄造的社會將女性視為低下的:她隻能通過挑戰和改變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徑來改變自身的低下地位。曆史上有許多向統治集團挑戰的革命,但是隻有女性主義是向男權製本身挑戰的。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曆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係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的微觀理論也門類繁多,不勝枚舉。例如交換理論、網絡理論、角色理論、地位期望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新弗洛伊德理論等。
社會學對“女性問題”的關注是20世紀60年代女權運動的產物,在弗裏丹的《女性的奧秘》與米利特《性政治》出版後,才真正進入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其實,一般社會學一向會把對女性問題的研究包括在內,隻不過性別問題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進入主流。在60年代和70年代熱鬧的女性研究之後,女性研究轉向了性別研究。
從對女性地位的總體看法上,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會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在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曆史性的失敗不隻是女性的失敗,也是男性的失敗。雖然在兩性關係中,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但是男女兩性都喪失了在平等的人際關係中生活的機會。在某些部族文化中,“自由”一詞的本意是“回娘家”。由此逆推,在婆家就是失去自由的。等級和統治的觀念占領了男性的頭腦,導致了大規模的戰爭、逼迫式的進貢、普遍的賣淫和通奸,以致整個人類和所有的社會都喪失了平等和睦相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