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白燁
“邊看邊說”,其實也是文學評論的別一說法。
這些年我的文學評論工作,除去每年主編一本《中國文情報告》(也即《文學藍皮書》),一本《中國文壇紀事》之外,就是應對日常性的作家研討與作品評論。
現今的文壇,作家與寫手星羅棋布,作品與圖書如雨後春筍。這種創作的持續繁盛如不斷上漲的潮水,推導著評論這隻“船”,高位又高速地向前運行。因之,不停地閱讀,不斷地言說,就成為評論人的工作常態。我作為其中的一員,不能免俗,也不能免忙,隻能竭盡所能,盡力應對。尚可聊以自慰的是,這種不無緊張的狀態,反倒使自己始終處於文壇的前線,批評的前沿,不離“現場”地作了新世紀文壇發展演進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這本書的選文要求是散文隨筆類文章。傳統而規範的散文作品,我寫得不多。但我的評論,以短文居多,而且力求在簡潔而凝練的文字裏,以簡單診釋複雜,以感性表達理性。因而,這些即時寫作的小文,大多接近於隨筆。這些文字加上一些雜談、隨筆和印象記等,竟也湊到了十多萬字。這些東西,看似雞零狗碎,多屬文學評論的邊角餘料,但卻較為直接也更為真切地表達了我的所讀所見,所思所感。因而,對這本並不厚重的小冊子,我不僅並不輕看,相反還有一些偏愛。
但願讀者諸君經過我“邊看邊說”的“二傳”,對當今文壇的劇烈變化加深一些認識,對我提到的作家作品增進一些了解,如是,我就感到滿足和欣慰。
是為後記。
2013年9月5日於北京朝內
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在日新月異的文化世象大演變中,
以怎樣的視角和眼光來麵對,白燁給出了理性的回答:
我們自己也在批評的先進中悄然變異,
而文學麵臨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也都轉化為批評的一個又一個的難點
在這樣一個超出我們以往文學經驗的批評曆程中,
我們前進著,困惑著,探索著,也改變著。
這本隨筆集,是白燁先生對文學和文化現象的“思潮追蹤”,
涉及當代文學的思潮與觀念的演進,
觀點和視角新穎而別致,足可引領當代文化潮流。